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以刀代笔书写大千世界
本文转自:蚌埠日报
匾额雕刻技艺传承人张岐——
以刀代笔书写大千世界
蚌报融媒体记者 何沛 文/图
张岐近影。 张岐作品。 “耐得住寂寞,承受了一般人难以承受的孤独,才能让非遗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多年来,市级非遗项目——匾额雕刻技艺传承人张岐一直这样坚守着。 “横者为匾、竖者为额”,匾额的产生历史悠久,起源于秦汉,被誉为中国建筑物中的“眼睛”,以其凝炼的文辞,精湛的书法,深邃的寓意向世人展示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穷的艺术魅力。匾额在传统建筑中起到画龙点睛和增加诗情画意的作用,多置于门头或墙洞上,以三字、四字居多。 随着时代发展,传统建筑被大量的现代建筑所取代,除了旅游景区和仿古建筑等一些特殊场所、建筑对匾额有需求外,普通人家很少再悬挂匾额,匾额的使用范围逐渐减少。如今,在蚌埠,只有少数人还在坚守着这项技艺,默默传承着这项技艺,张岐便是其中一位。 年出生的张岐,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就喜爱匾额雕刻技艺。张岐每天坚持练习书法,在有了基本功底后,便拿起了刻刀。这一刻,便是近40年。 走进张岐的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十余把刀具在工作台上摆放整齐,一把刻刀在张岐手中翻飞自如。“匾额雕刻,不仅要有深厚的书法功底、木工制作、雕刻技艺等,更需要审美。”张岐潜心钻研多年,也遇到事业的瓶颈。年,对张岐来说,是很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他遇上了他的恩师王石城。在多年的学习中,张岐在匾额雕刻制作中遇到的困境与王石城进行了交流,得到很多帮助。 学无止境,张岐又多次走访全国各地,取各家之精髓。在重复的岁月里,张岐的匠心对得起每一寸光阴。他创作的作品先后参加了年安徽省第四届刻字展、年蚌埠市首届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年蚌埠市“非遗传承展绝技 百年华诞颂党恩”非遗作品展、年“丹青绘盛世 笔墨颂文明”蚌埠市美术书法大展等。如今,在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涂山风景区、白乳泉景区、汤和墓古迹园等景区,都能寻觅到张岐所创作的大量匾额雕刻作品。这些匾额雕刻作品不仅能表现原书法中的“飞白”与“折皱”,还能把原作运笔的粗细轻重以及书法家在墨韵中的情感,以刀刻的效果再现深浅,让原作的书意和自己的刀味融合得完美统一。 传统匾额雕刻分为阴刻、阳刻。这些传统工序制作出来的匾额,可以历经多年不开裂、不变色。“传统牌匾发展至今,不再是简单地在木头上刻字了,而是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将匾额让更多年轻一代 在继承传统雕刻技法的基础上,张岐大胆创新,将双墩刻划符号融入作品中,既不影响作品的主题,又使单一的雕刻底板更加丰富而有变化,更具有简约古朴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在他后来的作品里,可以清楚地看到汉字的书法美、雕刻的形式美、材料的肌理美、色彩的装饰美等。在双墩系列作品里,可以看到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与书法结合,呈现浮雕图案;刻划符号的书写叠加方式,打破原有的空间布置;用红色或绿色灰色等不同色彩,体现双墩刻划符号的深度…… 一项技艺的发展,需要守正创新,也需要薪火相传。“匾额雕刻技艺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种延续。我一定要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张岐说,未来,他将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方式,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引导更多孩子来学习、体验匾额雕刻,爱上匾额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