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福州人物杨学振一把刻刀让枯木逢春

发布时间:2024/9/11 12:42:48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杨学振在创作中。

  “我想把木根雕带进课堂,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福州木雕这项非遗技艺的种子。”自从前些日子公司挂牌“福州市非遗项目传承示范基地”,福州市木雕行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福州市振艺工艺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学振就一直在琢磨,如何发挥基地的作用,把非遗技艺传承好。

  40多年前,出生在根雕发源地福州南屿镇晓岐村的他,追随父辈走上根雕创作之路,成为我省根雕艺术大师。如今,作为福州市非遗福州木雕(闽侯)代表性传承人,面对木雕行业萧条,他说“最着急的,还是传承,别丢了这份手艺”。

  9月底的一天,记者走进杨学振的工作室,只见他鼻梁上夹着老花镜,腿上夹着木料,一手木槌、一手刻刀,正专心打坯。随着木槌成千上万次敲击,刻刀在木料上不断做着“减法”,一尊醉达摩在枯木上活灵活现。

  见到记者,杨学振先拉着大家参观了他的根雕展厅。多平方米的展厅里,展示着近件根雕作品,手握大刀的关公、慈眉善目的观音、奔腾的骏马……栩栩如生,让人应接不暇。

  展厅里,他最得意的作品当属《大丰收》。这件作品展示了渔民丰收的场景,只见渔网和鱼篓里,龙虾、鱼儿、螃蟹,似要挣脱渔网跑出来,充满生机。杨学振回忆,当时他收购了一块崖柏原料,摆在厂里,想了又想、看了又看,整整3个月就是没灵感。一回,他在闽江边看到渔民拉网捕鱼,灵感来了,那阵子为了雕刻出的海鲜更生动,没少往海产市场里跑。“难就难在渔网、鱼篓都是镂空雕刻,工很细,哪怕稍微用力一点,渔网就破了,补也补不上。”杨学振说。

  “木雕根雕,靠的是全手工,学艺过程很苦很累,但我就是感兴趣啊。”记者注意到,杨学振双手布满老茧和刀疤。上初中时,村里的根雕厂收人,他毫不犹豫报名,那年他才15岁。“一开始,光磨刀就磨了半年。”杨学振说,那一年,招收的30多个学徒,最后仅寥寥数人坚持下来。

  20世纪80年代,他到过福州牙雕厂等工厂加工黄杨木雕,作品得到大家认可,后来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渐渐走上创作艺术品的路子。

  杨学振特别擅长人物、动物雕刻,无论是童子、老人、仙子,总能雕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从年开始,他的《笑佛》《万马掀云浪》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国家级、省级大赛金、银、铜奖。多件作品被各级博物馆收藏。

“根雕最重要的就是以材施艺,利用树根的天然形态,辅之以适当的人工处理修饰。”杨学振说,整个过程就是做减法,就像是人生,每一刀都要三思而后行,容不得后悔。

  值得一提的是,杨学振是福州根抱石作品第一人。20世纪90年代,根抱石还是被“嫌弃”的废料。有一次,他到台江特艺城选材,看到小摊上摆着一块根抱石,仔细琢磨了下,如果把石头上的木头雕刻出人物,恰好坐在石头上,岂不是很妙。于是他买下根抱石回家创作,这一作品完成后,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睐。自那以后,根抱石渐渐在市场上火了起来。

  回想起那些年根雕市场的火热,宛如昨日,杨学振十分感慨。他说,这些年根雕业遇到低潮,他也在琢磨如何突围。

  “现在,我们的作品也开始注意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保留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多了俏皮、可爱、动漫元素。”他说,他感到重任在肩,希望发挥自己的作用,让木雕根雕能和福州“三宝”一样,被立法保护。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0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