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因为小李飞刀,赵之谦的好作品比例在篆

发布时间:2024/9/8 13:07:02   
大家好,我是房主,我们又见面了。马士达先生曾说:“齐白石真有本领。可惜他的篆刻好作品的比例少了点,吴昌硕好作品比齐白石多,我的好作品可能比他们两人都多些。”马士达先生有没有自夸,我不知道。房主只知道在篆刻史上,有个人没有自夸,但他的好作品比例在整个篆刻史也是能够排上名的,几乎可以是保二观一的局面!他就是我们熟知的天才赵之谦!赵之谦手里的刻刀已然不是纯粹的刀了,而是小李飞刀!江湖对「小李飞刀」的评价是:「小李神刀,冠绝天下,出手一刀,例不虚发!」意思是李寻欢的飞刀从不轻易出手,但只要一发射每发必能命中目标,绝对没有一人能躲得过。赵之谦刻印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他手中,失败的印几乎很少。赵之谦在34岁与魏稼孙在福州相遇之前,作品大都是仿浙派,此期间,大约有近百方作品传世。24岁刻的《躬耻》、《理得心安》;26岁刻的《陶山避客》、《蕺子》、《付以豫茂臣氏之印信》、《以豫白笺》和27岁刻的《郭承勋印》。这一时期的作品是介于浙派、皖派、汉印之间,摇摆不定的。然而,他不满足于浙派、皖派和汉印,而是在寻求浙、皖两派合处的同时,上溯秦汉,进而将触角伸向汉碑汉镜等等。这近放作品的取法之广,是前无古人的,除去后来赵之谦本人不满意的近50方,那剩下50方左右也绝对可视作精品!赵之谦与魏稼孙在福州相遇之后,二人是一见如故,并结为金石交。二人的结交,对于赵之谦篆刻艺术来说,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我们知道魏稼孙虽不刻印,但他对印学却有着一定的精解,重要的是,他十分喜欢集印谱。自然水到渠成的是,魏稼孙要提出为赵之谦集印谱,也正因为此,赵之谦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批量性的刻印,为自己,为魏稼孙,也为付节子等好友们刻。魏稼孙为赵集《二金蝶堂印谱》是壬戌夏开始的,赵之谦大量创作也是从这时开始的。在赵之谦34-36岁中,赵之谦为魏稼孙刻了二十多方印,为胡澍刻了近二十方,为沈均初刻了30余方。加上自用印及为其他好友的所刻之印,三年间共刻印二百余方,占了赵之谦一生刻印的一半多。这大批量的创作,譬如:35岁刻的《会稽赵氏双勾本印记》、《之谦》连珠印、《二金蝶堂藏书》、《二金蝶堂》、《赵之谦印》,36岁刻的《吴潘祖荫章》等等,皆为此类精品。《二金蝶堂印谱》中的大部分印都是赵之谦在34-36岁期间完成的,收录的印也应是赵之谦本人满意的印作,按录入80%计算,则有方印为精品。37岁到44岁的8年间,赵之谦也为自己刻了很多精品印,有38岁刻的《为五斗米折腰》,约41岁刻的《安定佛再世坠落娑婆世界凡夫》,43岁刻的《汉学居》,44岁刻的《金石录十卷人家》等等。在这八年,赵之谦前后所刻了70方左右的印,这时候的印也是他印风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一位大师成熟时期的作品,不说%,90%可视作精品,那70方就有近60方印。在10年赶考,4次礼部试均告失败之后,44岁的赵之谦心灰意冷。了解赵之谦的人都知道,仕途为官是他一直以来的理想,他决心要去做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为此,他放弃了自己经营多年的爱好—篆刻。在44岁为潘祖荫刻了《金石录十卷人家》,为胡澍刻下《人书俱老》之后,南下赴任,从此就“誓不操刀”。当然,十年后破例了,也是唯一的一次。赵之谦54岁为潘祖荫刻《赐兰堂》刻款中称:“不刻印已十年,目昏手硬。”这是赵之谦赴江西之后唯一所刻的印章,也是其一生中最后一方章。纵观赵之谦的一生,所刻不到方印作,好的成功作品就有50++60=方,按比例来说竟然达到了惊人的77%,这也使他站到了清代篆刻的颠峰。赵之谦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开拓者。在艺术的造诣上,赵之谦是个标准的天才,他曾评论几位前辈说:邓石如天分四人力六,包世臣天三人七,吴让之天一人九,自己则是天七人三,天分实在诸人之上。这种狂,在赵之谦以前少有,在他之后也少有——凭着这七分天分,他成为中国书画篆刻史上的全能冠军,成就之高,无出其右。在他所擅长的艺术中,篆刻成就最高,然一生除了自用印和寥寥几个好友外,基本不为外人奏刀,因为“以少有合故”,故而传世印作都保持在极高的水准之上。缺乏知音大概是他在江西不刻印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好像是失去了篆刻创作的原动力。观其一生所刻,皆是为自己及亲朋好友所作,绝无泛泛的应酬作品。他曾在杭州(42岁)以字画为生,晚年也有过应酬,但却从未以篆刻鬻食,这表明了他不愿以篆刻为生的态度。也可知其对篆刻艺术爱好的纯粹。我们不能不为他惋惜,毕竟他是在盛年息刀的,这是赵之谦的一件憾事,也是篆刻史上的一件憾事。要不然,赵之谦的“小李飞刀”肯定会在篆刻史上绽放出更大的光芒!文章源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704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