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拾光中医与篆刻结合,大学教授砖叔把中
文\图\视频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中
新年伊始,记者偶得一本名为《黄帝内经》的台历,台历用篆刻展现中医的内容,“篆刻”与“中医”,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真可谓“天作之合”。待记者细细品味时,却感觉这些朱拓作品与普通的石印篆刻作品不同,看了前言,方知竟是“砖拓”。出于好奇,记者辗转联系到砖刻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刘更生教授。
已经放假的山东中医药大学校园格外寂静,从图书馆楼八楼一间中医文化“示教室”里,传出了“咯吱、咯吱”刀刻的声音。
刘教授长期从事中医文化、中医文献、中国医学史等研究工作。用刘教授的话讲,与砖刻结缘,完全是一个偶然的机会,父亲买回来的一本印谱,大概可以说是刘教授篆刻之源。刘教授老家蓬莱附近的莱州产一种很软的滑石,当时上初中的他觉得好玩,就自己用钢锯条做刻刀,仿着印谱刻着玩。恢复高考后,刘教授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的山东中医学院,看的书多了,他才知道这是篆刻,也知道了篆刻的源流、发展与技法,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他的篆刻技艺大进,尽管所学专业为中医,在以学业为重的前提下,他的篆刻爱好依然没有放下,直到毕业留校任教,三十多年来,篆刻一直充盈着他的业余生活。
用砖刻字,缘于学校搬迁。年,刘教授工作学习的红砖文献楼要拆,学生给他找了五、六块砖留作纪念。他足足看了这些砖两三天,心里空荡荡的,他想,光留着几块砖,上面一点记号都没有,谈何纪念?能不能在上面刻个字,留下烙印?突发奇想下,他上手一刻,竟觉手感特别好,赶紧让学生再去捡点砖,学生告诉他旧砖已全部运走,他特别失落。一次,他又转悠到拆迁工地,看到许多工人围着楼基,正在拆除地基上所剩的两层砖,他赶紧问能不能买下这些砖,拆迁工人知道了刘教授的怀旧情结后,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刘教授在好朋友的帮助下将所买一千多块红砖运到了长清新校区,开始了他的刻砖生涯。
刘教授刻砖,始于怀念、忆旧,是一种情感寄托。慢慢地,他的刻砖内容由中国传统文化转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他试图把中医药大学文献楼的旧砖当成宣传中医文化的一种新载体。尤其是疫情期间,学生未返校,刘教授有了相对集中的时间进行创作,首先开始的便是《黄帝内经》。他认为这部书是中医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部古籍,有非常重要的中医概念。此时,刘教授的砖刻、砖拓创作达到了高峰。
如今,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医,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刘更生教授计划陆续完成中医文化系列,象医方系列,本草系列,医家系列,中医古籍系列等等,这样一点一点不停地刻下去,以砖刻这种特殊的形式,让中医文化施惠于更多的人,让世界了解中国国粹。
除了刻砖、拓砖,刘更生教授传承中医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便是教书育人。他曾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他以扁鹊故乡命名的“双泉周末”公益讲座已举办了十几年,成为许多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刘更生教授,这位学生眼里的“砖叔”“男神”,正在将中华优秀传统中医文化镌刻进更多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