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庞惊涛泪满家山百战场乔大壮的山城岁月

发布时间:2023/5/27 13:42:12   
白癜风的外用药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616/4639949.html

文、图/庞惊涛

年11月20日,随着上海的失守,国民党南京政府被迫迁都重庆。时任国民政府实业部主任秘书的词人乔大壮一家也随后迁居重庆,开始了他的山城岁月。

抗战时,中央大学借用重庆大学松林坡地兴建的校舍旧影

年夏,乔大壮随中央大学迁回南京文昌桥宿舍。年,应时任台湾大学校长陆志鸿之聘,乔大壮赴台任教。这段九年的山城岁月遂告一段落。

在重庆生活的九年时光,是乔大壮综合艺术成果最为丰硕、艺术生命力最为旺盛,也是最为忧患、饱经挫折的九年。

生处兵戈乱离之时局,又痛失妻子和儿子,乔大壮的山城岁月并不好过。不过雅人深致,乔大壮总有他安度艰难岁月的心法,加之其时在山城的艺术同好并不少,所以诗酒相娱、友朋高歌的幸福时光也在所多有。

这当然不是苟且偷生,高雅的文艺生活,也是一种有力的战斗。在乔大壮而言,他旺盛而高昂的战斗力所在,恰是他划破金石的刻刀和字字泣血悲悯同情的辞章。

治印养家

乔大壮年生于北京,祖籍四川华阳(今成都陕西街)。幼年失怙,由祖父乔树楠抚养督教。少年时发蒙于成都名宿顾印愚,同时系统学习了徐浩、虞世南、褚遂良、欧阳通诸家,以后又旁猎米芾、《爨龙颜》和北魏诸墓志,由此奠定良好的书法和篆刻基础。十九岁自京师译学馆(北京大学前身)毕业后,放弃公派留学法国的机会,任国民政府教育部图书审定处专员,与鲁迅、许寿裳、陈师曾、姚茫父等为同事。

年,四十五岁的乔大壮经徐悲鸿的介绍,被聘请到原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篆刻。任教不到一年,即迁居重庆。

对于乔大壮来说,重庆属于旧游之地。不过初到重庆是他五岁的时候,或许没有太深刻的记忆。据《江翰日记》记载,光绪三十二年()年十月,乔大壮和弟乔曾佑随父亲乔彦康送祖父乔茂萱登舆北上,得间游览重庆名胜。初一游浮图关(也称佛图关,今为佛图关公园),初五游川东第一名刹华严寺和蚕神庙。

年,乔大壮扶祖父乔树楠灵柩回双流鸡市墩祖坟安葬,走水路从汉口过重庆,只是并未在重庆市区停留。在七律《重庆》一诗中,他如是感慨重庆的地形:“九门鱼钥昼长扃,太息西南失建瓴。天外楼台三里雾,夜阑灯火半江星。阳侯信手完书势,策士乘时诩地形。别有故山松桂客,猿鹤怨不堪听。”比及少年时对重庆的粗浅印象,此诗中也有浓厚的家国之思。

早在北京和南京生活时期,乔大壮即在书法篆刻之外,对诗词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并以词人身份参加集会,与当时的词坛同好衡诗论文。由吴梅组织的南京如社,即集合了缪竹庵、林铁尊、仇述庵、石云轩、乔大壮、汪旭初、蔡嵩云、唐圭璋等大家。

到重庆后,乔大壮一家因缘巧合,住在华严寺草房内,不知他是否还记得自己五岁时游览华严寺的情景。一家人全靠他一个人的薪水养家,生活是很困难的。不得已,乔大壮以傍身之技,为人治印贴补家用。他在北京时,著名篆刻家寿石工为他代订的润格为每字十元,在南京时,他坚持这个润格不曾改变,到重庆后,虽然由于战时物价一日数涨,但他依然按照这个润格为人治印,绝不坐地叫价。

乔大壮为人治印也从不马虎,他对印稿的设计一定要三思后才下墨定稿,有时候遇到比较难刻的印,竟然设计二三百稿才最后决定。因为严格要求自己,所以每每出品不凡,交付的印章新奇高雅,意境深邃、远迈俗流。乔大壮为人治印,成为战时重庆的一道文化风景,很多名人慕名而来,以能得到乔大壮一方印章而自豪,有印家更是对他的印章作出了“如长枪大戟,尖锐挺拔,有豪雄之气”的高度评价。

在重庆期间,乔大壮还为许多要员名流治印,其中不乏孔祥熙、章士钊、孔令仪这些大家巨族慕名来求。徐悲鸿常用的“上清沦谪”以及东坡名句“始知真放在精微”两方印皆为乔大壮寓居重庆时所刻。此外,蒋介石于年访问印度,乔大壮还刻“林里资哥”印,作为蒋介石访问印度时赠送印度总督林里资哥的礼物。

乔大壮所治“林里资哥”印

经年累月挥刀刻印,让乔大壮的手磨出了重重老茧,有一回,还伤到了左手拇指,损及静脉,很长时间不能持印应刀。这样的艰难境况除了少数友朋知悉外,乔大壮也并不为外人道。期间,他常对朋友们谈起他的治印心得:“篆刻乃以字写意,最能表明艺人心迹。刀、石俱为硬物,宁折不弯,起刀驻刀之间,犹豫不得。”宁折不弯,既是他的艺术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两者在一个人身上得到了高度融合。乔大壮后来之所以能在民国晚近中国篆刻界有较高的地位及影响,跟他寓居重庆期间的努力实践是分不开的。

结社吟诗

战时的重庆,集聚了全国涌来的许多文化名人,他们中有大学教授,爱国诗人、作家,积极为抗日救亡进行主题创作的艺术家,以及宣传抗日救国的新闻工作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志向和理想,即以笔墨为枪,声援前线。诗词结社,成为他们抗日的一种表达方式。乔大壮作为当时有名的词人,自然也是结社和参与文艺社团的中坚力量和积极分子。

乔大壮为《雍园词钞》题签

年,乔大壮参加了章士钊、沈尹默、潘伯鹰、许伯建、江庸等人发起创办的“饮河诗社”。除了发起人外,诗社还网罗了陈寅恪、吴宓、马一浮、谢稚柳、沙孟海、程千帆、沈祖棻、曹聚仁、潘光旦等一干创作旧体诗词的大咖以及俞平伯、朱自清、叶圣陶、施蛰存等新派诗人,许伯建作为本地文学青年入社,得以跟随这班“渝漂”大咖近身学习,进步很快。

诗社假诗人、书法家曾克耑在重庆罗家湾的居所“樱宁楼”为社址,经常雅集,研究和创作旧体诗。有时候也在潘伯鹰的张家花园三号、许伯建的石桥铺乡下雅集。因为频繁躲避日寇的空袭,雅集有时候也在乡下岩洞里举行。据许伯建回忆,“诗社即今罗家湾下,地近张家花园之叶氏小别墅。略有花木余地,中为一楼一底西式砖屋,约十七、八间,旧为钱商叶敦彝所筑,履川居此约七、八年,其楼署曰‘樱宁’,甲申乙酉之际,余以尝应颂橘邀宴于此。”

而在许伯建的学生苟君的记忆里,诗人们更多时候不得不“往城外跑,崖脚脚、山沟沟,河边边,都可以雅集。像红岩村嘉陵江边、华岩洞山谷、鹅岒飞阁崖下,都成了诗酒文会的好地方。有次在华岩洞里,潘伯鹰、乔大壮、曾履川、陈匪石、许伯建正在喝酒,忽然空袭警报响起,几位先生喝得上好,诗兴正浓,全然不顾,我非常敬佩”。(《抗战时,重庆有个饮河社》,重庆上游新闻,年2月18日)

诗社的创作方式有时候是联句,更多时候是拈题分韵,而创作主题自然离不开对时局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91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