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闭眼刻字,方寸毫厘间尽显匠人指上功夫

发布时间:2023/3/27 1:29:53   

我国的传统雕刻工艺种类浩如繁星,微雕是其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魏学洢在《核舟记》中记载“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的核雕技术,是微雕工艺的分支之一。

微雕工艺突破了传统雕刻方式,是一种相对独特的雕刻技法,用特殊的工具,在象牙、玉石、竹、木等材料的细微处进行创作。因为在微刻时肉眼看不见,全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把微雕称之为“神刻意雕”,历来被称为“绝技”。

中国微雕技艺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年前,在史前玉器上存在的微雕,已经能看出中国微雕技术的早期形态。夏商周三代出土的玉、象牙微雕,则表明中国古人初步掌握了微雕技艺,唐代社会的高度发展促进了手工技术的兴旺,包括微雕在内的众多工艺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后又历经宋、元、明三代发展,微雕技术在明末、清、民国时期达到全盛,出现了多位如“南于”、“北吴”等技艺精湛的微雕大师,对中国近现代微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玲珑佳品舞蹈于匠人“指尖”之上

刻有老子《道德经》的红木玉石插屏尺寸仅巴掌大,玲珑精致的玉石图章细看由一百个福寿字雕刻而成,壶身刻字的手工紫砂壶竟与绿豆一般大……一件件“迷你”的艺术珍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都是由济南微雕传承人王天明创作而成的微雕作品。

济南微雕非遗技艺传承人王天明,从事微雕艺术已有30余年。他的微雕技艺有三绝:微书、微画、微型工艺,擅长“以小见大”,在微小物体上悉心雕刻。

创作初期,王天明主要以在玉石、骨片等传统软材料上创作为主,不停摸索传统材料的创作要义。“在玉石上进行微雕创作,必须察明玉料的质地、光泽、颜色、透明度等特性,遵循因材施艺的原则。”

每块玉石都独一无二,在设计时须“对症下药”,如若玉中有俏色,设计时就要尽量突出表现其俏色美,把俏色用巧用绝,才能最大程度上为作品添彩。

这一套集微书、微画、微型工艺于一体石酒具,名为《三绝酒具》,是王天明的代表作。这套酒具总重2.6克,经由17道工序打造而成。四件杯子小如绿豆,壶身刻有李白的《将进酒》,底盘上刻有《李白醉酒图》,酒杯上也刻有李白的诗词,整器器身一共刻了多字。

中空的壶肚与壶嘴相通,取下壶盖,在壶中加酒后还可注入杯中,令人叹为观止。这套作品精小细微,玲珑剔透,壶嘴用0.3毫米钻头手工打通,难度极大,耗时一年才精制而成。年王天明带着这套作品去瑞士参加展会,有人曾出价10万美元。

十年钻研使细弱发丝做出“文章”

除了创新内容和形式之外,王天明也在突破传统材料的桎梏,尝试在水晶、瓷器、漆器等硬材质上创作微雕作品,而在头发上刻字,更是王天明的独门绝技。

年,王天明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发丝微雕作品《和平统一天下为公》。在直径仅有几十微米的发丝上,王天明用自己特制的刻刀刻下“和平统一,天下为公”八字,下方甚至还有落款和印章。只有在倍的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项技艺几乎突破了人类书写的极限。

在发丝上雕刻,需先把弧形的头发处理成平面,而且要选用青壮年的白发,至于怎么固定、磨刀、雕刻都有一套特殊的技法。实际刻字时间不过一分钟有余,其中的“工夫”却让他钻研了数十年。“微雕作品成功率低,发雕更是如此,多根头发里我只刻成2根,有一根在参展时不慎丢失,现在只保存了这一根。”

一般而言12根头发并列才有1毫米粗,一根头发直径不过七八微米。这样细小的材料,王天明在创作时,却是不使用任何放大工具的,仅凭肉眼和感觉,几乎是“闭眼刻字”。

“拿着刀往材料上一刻,粉末都起来了,粉末的面积超过字的面积,所以我们现在看的就是凭感觉,看得就是一行行粉末,刻下去,把粉末扫掉,字就出来了。”

30年里,王天明雕刻的作品达上万件。凭借着精湛的微雕技艺,以他为首的济南微雕技艺在全国的微雕行业已有一席之地。“微雕其实是一门集绘画、书法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小,甚至可以说,是突破人类极限的微小。虽然很微小,但依然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小中见大。”

近年来,为了济南微雕技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王天明经常参与各类非遗展会,希望能让更多人认识、了解,进而学习济南微雕。同时亲自开班授课,不遗余力地向学生传授数十年来他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广传艺,精收徒,如今王天明的学生也已小有成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06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