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塑心中完美之像他钻研木雕佛像工艺40余
一刀一刻匠于心,对于匠人来说手持雕刻刀如施手术。如果说医生的一弯柳叶刀,能挽救了许多人的命运。那么工匠手里的小小雕刻刀,却能将一个个“生命”绽放开来,将灵气全部凝聚在片片刀影之下,从而造就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品。
张氏人物雕塑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张为民,
刻苦钻研木雕佛像工艺四十余年,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
张氏佛教造像风格,
其精微之处,
早已经成为十方佛子
竞相传颂的口碑。
12月1日上午,天阴,微冷,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大地红木广场中的兴泰工艺厂,只见张为民正在热情挥舞手上的雕刻刀,游走在木上,与木对话,宽处取大,窄处择小,曲面衣褶用凹刀。朗朗木击声,纷纷木屑扬,精雕细琢下,一块块不同材质的木头慢慢出现了眉眼、手足……
造像,源于礼佛之需,却也造化艺术。为佛造像,这种流传千年的传统手艺,正不断创造着人世间最纯性的神、情、态、势。张为民放下手上的木雕告诉记者,佛像木雕最考验技术的就是神态和形态,所以要把每尊佛像的容貌和服饰都烂熟于心里,心中才有了佛,才能与木对话。一刀一凿就是佛像的一颦一笑。
也许热爱,所以深入。张为民把子承父业这一词,发挥到极致,不仅传承了父亲的手艺,同时还精益求精。
“以前,仙游有一个木器社,那时候我的父亲,号称当时仙游木雕四大金刚之一”,张为民说,从小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自己对木雕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不觉得雕刻枯燥乏味。所以,十几岁开始,便追随父亲,学习佛像雕刻。也许是天赋,在学习木雕的过程中,自己确实上手很快,有技艺之后,他便开始更深入去学习研究,翻阅书籍。
“每个人心里佛的形象都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的佛像是历朝历代的工匠们所呈现的,我们除了要有技艺,更要深入去感受。”张为民从书柜里找出自己收藏的各个时期各个朝代佛像造像的书籍,告诉记者,静下心来去深入学习可以为他创作提供更丰富的灵感和探索追求属于自己的风格。每一位雕艺大师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一种在传统雕艺的基础上,融入自身经历与思想的外放形式。就像每块木头都有其特征与纹理,通过刻刀雕出千姿百态的作品,表达不一样的艺术风格,这就是木头的语言。
塑心中完美之像,完成艺术的觉醒,是一名手艺人在日复一日的敲击声中,不断自我暗示的成长之路。张为民说,要完成一件大型佛像雕像,往往需要一两年的时间,一点一点雕刻打磨才能完成。走进张为民的佛像展示厅,会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一个木雕的艺术殿堂。张为民的木雕佛像作品雕刻技法细腻娴熟,线条流畅灵动,层次与立体感强,每一件都无不透露出深邃的思考和精湛的雕刻工艺。
守艺创新,开拓传承,如今张为民又致力于培养技艺传承人,让雕塑技术能够得到发展,让匠心精神得以延绵不绝。
作者:今报记者朱彬颖文/图
原标题:《塑心中完美之像!他钻研木雕佛像工艺4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