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雕漆技艺
雕漆是北京的传统手工技艺之一,雕漆的过程相当的复杂,要经过设计、制胎、烧蓝、作地、涂漆、画工、雕刻、抛磨、做里、做旧这10道工序。于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明代黄成的《髹饰录》记载,唐代时四川、云南就有雕漆产品,但至今并未见过唐代的雕漆。宋代是调漆工艺的发展时期,“剔红”和“剔犀”技艺就是在当时生成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精致的剔红传世品《桂花纹剔红盒》。宋代的许子元东渡日本时也曾带去《醉翁亭图朱锦地剔黑盘》,先藏在日本圆觉寺。近些年在江苏武进和山西大同等地的南宋、金代时期的墓葬中都出土了为数不少的剔犀器具,这说明剔犀工艺在宋代已经十分成熟,也可见雕漆制品对于当时人们来说已是日用品了。
剔红窝角盘到了元代,雕漆工艺随着工匠的流动,雕漆制品也从浙江嘉兴等地传入了北京。明代初期,由于皇宫及国礼需求日增,皇帝下令在京城专门设置了制作雕漆的作坊——果园厂。渐渐的,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都到了北京,他们辛勤钻研、精益求精,闲暇之余又会相互切磋,雕漆技艺日臻完善,不同的制造工艺和艺术风格相互融合,最终创造出了北京雕漆工艺的独特面貌。
元朝到明朝末期,雕漆有一段不景气的时期。直到清初,又渐渐地兴盛起来。清代的雕漆造价昂贵,大多属于朝廷内供,到了清朝中期,乾隆皇帝相当喜爱雕漆工艺,于是宫廷监制了大量的雕漆作品,大的有屏风、桌椅,小的有瓶瓶罐罐、盒、盘乃至日常摆设,应有尽有。
清代于明代相比较,明代雕漆漆色暗红,刀法圆润、有磨光且雕漆花纹庄重浑厚,雕漆的胎骨也多为木胎。清代雕漆颜色亮丽,刀法显露,雕刻后不打磨,花纹繁缛纤细,所用胎骨多种多样,有瓷胎、紫砂胎、皮胎等。在题材上,清代的北京雕漆在花卉蔬果题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寓意吉祥、歌颂太平盛世的题材,图案的处理也普遍采用了开光的样式。到了清代末期,社会动荡不安、经济衰退,皇宫对雕漆器需求锐减,致使雕漆制造一度中断,雕漆技艺近乎失传。
雕漆工艺,有雕、有漆
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然后用雕刻刀在上面雕刻花纹,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形态典雅,并有防潮、耐酸碱、不变质等特点。北京雕漆上漆复杂,一天涂好几层,涂了干,干了涂,一件作品下来,少的几十层,多的有几百层,所用之漆以朱红为主,黄绿黑等颜色作为底色,因此工艺品也分为剔红、剔黄、剔彩等。上漆完成后按照设计稿用刀雕刻出山水、花卉、人物等浮雕纹样。雕漆雕漆,有上漆必然有雕,雕刻有先后顺序,可以分为刺、起、片、铲、勾等。
”刺“,是用刺刀扎进厚厚的漆层中,直到垫光漆层(接近胎骨)为止。
”起“,又称”剔“,就是把雕漆中不需要的部分剔除,留下图案花纹。
”片“,则是在图案上雕刻图案,这是雕刻中的精华,需要注意不同色漆的深浅层次,犹如素描中的阴暗面画法对整体的影响作用。
”铲“,”片“达不到效果的地方,用带有立耳的铲刀来雕刻,也就是换个工具雕刻。
”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雕漆的工艺设计主要是在选择材料和制作手段上,必须事先规划,加以实施,才能达到预期的艺术目的。北京雕漆种类繁多又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庄重典雅的艺术性。对当代人们审美素质的提升以及装修起着很大的作用,是研究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经典,我们责无旁贷!
感谢您的阅读,期待您的留言。
注:本王参考百度”雕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