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大话西方艺术史与3000年绘画雕刻

发布时间:2023/2/25 21:41:14   

又一个暗夜即将到来,天阴沉沉的。

木筏上,有的人已经死去,横七竖八,尸体已经发出阵阵恶臭;有的人腿乱放在木筏上,身子却倒在大海里,被海水浸泡得变了颜色;一位老人左手抚在死去儿子的尸体上,右手臂托腮,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突然,在巨浪滔天的大海上,远远地,似乎有一艘船的影子!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让诸多垂死者燃起活下去的希望。他们缓慢地爬上堆叠的尸体,将一位黑人小伙子高高托举起来。黑人小伙子已经没有半点力气站立了,他任他们托举着,使出吃奶的劲儿挥舞着一件红色衣衫……

看着法国著名画家籍里科的这幅《梅杜萨之筏》,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这些经受苦难的人们是我的同胞、邻居,甚至亲人。

梅杜萨之筏

高中时代,我曾做过一个剪报夹,专门用来夹世界名画。这些世界名画大多来自我最喜爱的杂志。可惜,我的世界名画剪报夹不知何处去了。这一次,意外得到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里边竟刊录了件名画!不仅如此,意公子还用浅白而风趣的方式,讲述了年艺术历程,介绍了40位艺术大师,20个艺术流派。读这本书,远比少年时期的单纯收藏更能激发我对美的热爱。

意公子,名潇涵,意公子是大家赠予她的外号。她是当下深受大众喜爱的艺术自媒体“意外艺术”的创始人。

用让人听得懂的话,讲新奇有趣的艺术故事,8年来,意公子在大众艺术普及领域,坚持“让艺术更有趣”的信念,由她主讲的国内首档艺术类脱口秀《艺术很难吗》等一系列音频视频节目全网播放量超过32亿!

对于艺术一无所知的人,像我,《大话西方艺术史》一书就像丘比特的箭簇,射向读者,引领读者轻松向艺术迈步。

一、两三万年前,阿尔塔米拉洞窟上受伤的牛

那些热爱艺术,进行艺术创作的人们,大多会思考关于艺术的起源这个问题。究竟艺术是如何起源的?大概,位于西班牙北部境内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可以解答。

在阿尔塔米拉洞窟两三米高、宽9米的墙壁上,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多幅壁画。这些壁画的主角大多是野马、野牛、野猪等,它们有的在疯狂奔跑,有的安静地站着,有的耷拉着脑袋,蜷缩在地上……

其中有一幅被人们称为《受伤的牛》的壁画,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只野牛,身长大约两米,头紧紧地贴在肚皮上,全身缩成一团,像是受了伤。

这幅壁画上的野牛,从背部毛发到肢体肌肉的线条都极其流畅细腻。人们干嘛要画一幅这样的画呢?原来,远古时代的人类祖先,他们相信绘画有着神力,能帮助他们实现愿望。他们相信,我画下了你,就占有了你;我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间接地伤害了你本人。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吗?当他与人打架吃了亏,他就用这样的想法安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老子。”这种阿Q的精神胜利法,竟然在远古时期人们的身上就有所体现。人们面对凶猛的猎物,无法战胜它,怎么办?那时候不可能有纸张,就画在洞窟的墙壁上,然后用手中的矿石狠狠地戳戳戳,直到自己认为已经戳死,仿佛在意念之中这些凶猛的猎物真的已经死了。

意公子的说法更有意思:艺术的起源,竟然是“画个画个圈圈诅咒你”。

阿尔塔米拉壁画局部

二、宗教与神话,曾经那样令艺术家们痴迷

年少的时候,非常喜欢希腊神话。喜欢代表美与智慧的化身的维纳斯,喜欢关于维纳斯的诞生的故事,喜欢跟她有关的金苹果的故事……。还有亚当与夏娃的故事,诺亚方舟的故事等,这些别样的故事,给我的少年时代带来别样的快乐与满足。

在艺术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宗教与神话都是艺术家们笔下的挚爱。他们用多情的画笔和雕刻刀,留下了一件件与《圣经》,与希腊神话故事相关的艺术品。

~年,桑德罗·波提切利画过一幅画:《维纳斯的诞生》。在希腊神话中,大地女神盖亚与自己的儿子天空之神乌拉诺斯生下了十二泰坦,可是,乌拉诺斯将自己的子女囚禁在地狱之下的深渊里。盖亚又气又恨,便勒令自己的小儿子克洛诺斯用一把镰刀割掉他老爸的命根子。克洛诺斯手起刀落,将他老爸的命根子随手抛进了大海。没想到,那东西竟然与海水的泡沫融合,诞生了女神维纳斯!波提切利的这幅《维纳斯的诞生》就巧妙地表现了这个主题,也因此成了他的代表作。

《维纳斯的诞生》

还有提香的《达那厄沐浴露黄金雨》,丢勒的《亚当和夏娃》,卡拉瓦乔的《圣母领报》,米开朗基罗的《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的《哀悼基督》,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光希腊神话中维纳斯这一个女神,就有许多艺术家创作过。约公元前2世纪末,亚历山德罗斯就创作过一幅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也就是断臂维纳斯。约公元前2.8万~公元前2.5万年,有一尊肉体丰满,体积小,一只手就可以握在掌心的维纳斯雕像:《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色彩大师提香也画过一幅维纳斯——《乌尔比诺的维纳斯》。

每一幅画,每一尊雕塑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为每一件艺术品增添无穷魅力,艺术品又为每一个表现的宗教或神话故事延长寿命。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米开朗基罗:《哀悼基督》

三、艺术家的小癖好:作品之中留下自己的影像

读意公子的这本书,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好些艺术家都喜欢在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影像。

9~年,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到梵蒂冈创作了一幅湿壁画《雅典学派》。这幅画要表现的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举办雅典学院之逸事,拉斐尔没有见过此等场景,谁也没见过。拉斐尔用平衡的构图方式,在阶梯最上方让人们一字排开,又在下方阶梯的左边集中了一圈人,右边同样集中了一圈人,这样,50多人连起来形成一个大的三角形。尤为别具匠心的是,为了表现学术讨论氛围,拉斐尔将不同时空的伟人放进了同一个画面: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亚历山大、托勒密……还有,他自己。拉斐尔把自己也画进了这群伟人里,并没有参与讨论,他望着外面,好像在对观看画作的人们说:诺,我在这呢!

《穿毛皮领大衣的28岁自画像》

将这一癖好发挥到极致的非丢勒莫属。他被称为“自画像之父”。这位帅哥13岁即画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幅自画像。据说,这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张自画像。0年,丢勒画下了那幅举世闻名的自画像《穿毛皮领大衣的28岁自画像》。

17世纪,有一位画家更是别出心裁,他就是委拉斯开兹。他在创作《圣经》中的一个故事《三博士来朝》时,将圣母画成自己的妻子,耶稣画成自己的女儿,那三个来到耶路撒冷,为圣母圣子献上礼物表达敬意的博士里,有委拉斯开兹的岳父,竟然还有委拉斯开兹自己!

19世纪的画家库尔贝的《画室》《绝望的男子》里也是如此。《绝望的男子》就是一幅库尔贝的自画像,整个画面是处在绝望中自己的表现。

《画室》

读完意公子的《大话西方艺术史》,感觉自己与美,与艺术有了一次零距离的亲密接触。虽然我能领略的仅皮毛,但是,我要真心感谢她,感谢她带着我在年艺术长廊里进行了一次浪漫的漫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8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