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客家古稀老人16岁入行,家藏4万余枚木活

发布时间:2024/12/18 16:27:13   

阳春三月,宁化县方田乡朱王村木活字印刷术传习所内,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谢应生正神情专注地坐在四方桌前,柔和的灯光照射在他手中的刻刀上,他右手执着刻刀,在固定字模上不时轻轻拨挑,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刻字世界里,时光仿佛在此刻静止……

16岁跟着父亲学刻字

谢应生家住方田乡禾岭下,出生于年,属“印心堂”第三代木活字传承人,宁化县木活字协会成员。他擅长手工刻字,现有家藏木活字4万多枚。

宁化木活字印刷术有着多年历史。解放前,谢应生的爷爷、父亲经常利用木活字印刷家谱、私塾用书。谢应生从小耳濡目染木活字印刷术。刚开始,他看见父亲谢仕贵能刻反字,觉得好奇,跃跃欲试。年,他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学刻字,开始学拣字、归字,后因“文革”动乱不得不中断习艺生涯。“文革”结束后,他跟着父亲继续学习木活字印刷术,练习写反字、刻字、排版、印刷,经常外出修谱。“‘文革’期间,父亲停止刻印10多年,印刷工具也被大量销毁。父亲因印过家谱还被打成‘牛鬼蛇神’。”谢应生感慨道。

谢应生印刷的族谱封面印有“禾岭谢印心堂梓”字样

改革开放后,宁化各姓氏刻印族谱不断增多,木活字印刷越来越兴旺,首选用纸为宁化传统特产玉扣纸。谢应生跟着父亲重操旧业,刻字时他先用毛笔将字反写在平整的棠梨木字模上,再用刻刀刻好笔画。字形刻好后,他便将空白的边角全部挖去,让反写的字凸现在木模上。“早在念书的时候,我就喜欢摆弄刻刀刻字。”谢应生坦承,刻字要有耐心、动静结合,他从小就有些痴迷。

谢应生介绍,木活字印刷最主要是刻印族谱,其次是刻印《三字经》《千字文》《六言杂字》《幼学琼林》等蒙书,或者刻印佛经道藏及民间婚丧嫁娶仪式中的红纸字帖等。

年,谢应生掌握了刻字和修谱的全套技艺,正式成为“印心堂”第三代木活字传承人,常年奔走在县内各乡镇及清流、将乐等地修谱。“修谱用纸首选宁化特产玉扣纸,印出的族谱可保存三四百年不褪色。”谢应生说。

善用木活字印刷族谱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宁化木活字印刷术的黄金时期,有上百名谱师活跃在全县各地及周边县(市)。谢应生带领七名谱师走遍宁化的山山水水,长期住在各地宗祠里,短则一个月,长则一两年,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拣字块,排字板,修族谱,谢应生年复一年地进行着这繁复枯燥的操作。当年因交通不便,他上门修谱时只能靠步行,挑着数十斤的字盘进入祠堂,弟弟谢应金成了他的好帮手。

在修谱师行业内,有一定的拣字口诀,将个常用汉字按照偏旁部首有序地排列,谢应生通过口诀能熟练地拿到想要的字块,码入印版。排完字后,他用小竹片垫平并塞紧字里行间的空隙和留白,这样便可以更换不同的排版。印刷时,他用棕刷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最后装订成族谱。

木活字印刷家谱,工序多,花时多。字块在使用过多次后会逐渐失去棱角,字形变得模糊,是需要不断补充的损耗品,谢应生要不断刻字进行填充。多年来,谢应生与父亲共为30多个姓氏印制族谱多册。

翻开一本用玉扣纸刻印的线装本《刘氏家谱》,一行行宋体字清晰可见,一幅幅手绘图精细明朗,封面右下方还印有“禾岭谢印心堂梓”字样。白纸黑字,线装竖排,无不散发着线装古书的韵味。

木活字印刷术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年来,谢应生基本上每年都会在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活动中演示木活字技艺。年12月,他的木刻字技艺亮相福建电视台“发现档案”栏目。

传承活字印刷非遗文化

谢应生诉说当年的修谱历史

随着电脑刻印业的不断发展,宁化大多数姓氏修谱开始改为使用电脑打印,木活字印刷术逐渐走向衰落,谱师纷纷转行。长期以来,宁化木活字印刷术传承人各自以“堂”为单位,现仅剩文林堂、文斋堂、印心堂等4家10多人,人才青黄不接。

没有族谱修了,怎么办?年,谢应生跟着姑丈廖善来学做木工,赚钱补贴家用。多年修谱积累的人脉,让他的木工生意很是兴隆,收入可观。

不过,谢应生很快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手中的木工活也越来越少,他感觉自己一大把年纪了,越来越跟不上时代步伐。他不懂电脑,也不会开网站,却热衷于拍拍木活字抖音,不时发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67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