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民间艺人何秀萍巧手秀技艺面塑传神韵

发布时间:2024/10/20 13:39:01   

神采奕奕的人物面塑受大家喜爱,精巧可爱的人物角色,表情丰富的艺术形象,搭配上别出心裁的场景布置,栩栩如生的面塑就呈现在了眼前。这些精巧可爱的面塑出自37岁的民间艺人何秀萍之手。何秀萍生长在甘肃,从小受艺术熏陶。几岁时,敦煌艺术的种子就在她的心里生根发芽。两年前,何秀萍随家人来到任丘市会战道街道创业二社区,也把敦煌艺术和传统面塑技艺带到了当地。花馍技艺代代相传。

“敦煌,是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我手中的飞天造型就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何秀萍右手持刻刀,左手拿着《反弹琵琶》的飞天造型面塑,精心地为即将成型的作品修饰细节。只见这个人物面塑半裸束裙,披巾戴冠,左手持琵琶于颈后,右手反弹拨弦,出胯旋身,婀娜妩媚。这个面塑“个头”有25厘米高,是经过何秀萍的巧手制作了一周才完成的。

“最初接触面塑,要源于家乡的花馍。花馍是西北的一大特色,代表着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何秀萍说,在村里,她的奶奶是有名的制作花馍的手艺人。母亲结婚后,一直跟随奶奶制作花馍。因民间礼俗,当地人对花馍赋予了更多内涵。村里遇到重大节日和殡葬礼仪,都会邀请奶奶和母亲前去制作花馍。何秀萍从小看着他们制作花馍长大,各式各样的花馍也让何秀萍的童年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几岁时,她就会制作花馍了,也掌握了很多“绝技”。“一个面团,用木梳子可以压出动物的毛发,用钥匙可以压出鱼的鳞片,用剪刀可以剪出小鸟的嘴巴,加上不同颜色的豆子做装饰,一个活灵活现的动物花馍就制作而成了。”儿时的乐趣为何秀萍选择与面塑相伴一生打下了基础。

辗转各地拜师学艺,从小耳濡目染,何秀萍受家乡特有的民俗文化熏陶,也爱上了这代代相传的民间传统技艺。何秀萍每天面对的都是面团和颜色,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何秀萍说:“爱上面塑,是命中注定。

年,年仅19岁的何秀萍参观了莫高窟之后,看到造型生动、神态丰富的壁画和彩塑,被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深深震撼,仿佛融入了流淌的血液中,从此决定要和艺术相伴一生。

“多希望通过我的手,也可以做出敦煌飞天啊!”第二年,何秀萍为了心中的梦想,带着多彩的小面团,踏上了外出学艺之路。为了做出令自己满意的面塑作品,何秀萍又拜中国面塑大师王玓为师,学习独特的面塑技艺,融合宏伟壮丽的敦煌艺术,创作出了无数佳品。

“做面塑前,要先制作面团,然后做出动态支架,做出内胚体态,最后还要制作服饰。衣服要做得飘逸,像是在迎风微动,衣带和结扣都要穿插分明。”何秀萍拿着小刻刀,将敦煌壁画中的平面形象转化为一尊尊惟妙惟肖的立体塑像。除了制作人物形象,还要精心做出场景设计,向众人展示指尖上敦煌艺术的精美再现。何秀萍说:“看到它,就好像自己回到了敦煌。”何秀萍最爱制作古典人物面塑。10余年间,她除了辗转各地学习传统的面塑技艺,还潜心研究中国古典文化和神话故事,努力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与面塑完美结合。

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美誉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何秀萍非常喜爱的人物形象。西施浣纱时的粉面桃花、昭君出塞的悲怆之情、貂蝉拜月的惊人美貌、贵妃醉酒的娇羞神态,都在何秀萍的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人物面塑最难做的当属面部神态。肌肤不仅要呈现柔软和韧性,还要达到神采奕奕,栩栩如生的效果。除了考验手上技艺,还要把自己融入面塑人物里,理解人物性格和他背后的故事,才能做到刚柔并济,合理把控好线条直曲、转折和动势,做出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近年来,何秀萍将中国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的审美相结合,融合创作出了《八仙过海》《四大美女》《京剧名旦》等很多精美的面塑作品,上百件面塑作品被全国各地收藏界人士珍藏,更有一些优秀作品被收藏在多家民俗馆、文化馆。

何秀萍认为,潜心面塑制作,不单是因为面塑好看更是因为这种指尖艺术寄托了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太多的感情。“我希望,能以面塑的形式呈现出更多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艺术和中国古典文化。同时,也期待更多人参与进来,共同把面塑这项中国传统技艺传承下去。”何秀萍发自肺腑地说。

来源:会战道办事处

制作:任丘市融媒体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39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