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四川画报5月刊推荐三苏家风万古传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在耀眼的唐宋八大家中独占三席,在中国灿烂的文化史中堪称奇迹。
苏氏文化大家辈出,与其家风密不可分。从家风入手,我们可以解读“三苏”,从政后造福一方百姓的初心,到遭遇人生低谷时的淡然,再到兄友弟恭的厚意和夫妻相携的深情……
四川眉山是“三苏”的故乡。在三苏文化弘扬传承和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中,四川正以眉山为着力点,打造全国“三苏”治国理政理念的研究高地、弘扬“三苏”家训家风的普及基地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不断扩大三苏文化传播力影响力。
《四川画报》5月刊特别策划
《“三苏”家风万古传》
带您走进眉山
感受底蕴深厚的“三苏”家风
●我们为什么纪念“三苏”?
在今天,我们纪念“三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于读书:“读破万卷”以致学修身;于家国:“温厚清廉”以齐家立业;于爱情:“真情不渝”跨越时空。
●从眉山到天下的家国情怀
素有“人文第一州”美誉的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乡。“三苏”之所以能够流芳百世,除了他们的治学诗词,也离不开苏氏家风熏陶下的家国情怀。“三苏”的文章与风骨,如碧浪涌清波,涓涓细流,终成江河,润泽古今。
●成为“三苏”前他们都很努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中有三人居然是一家子,即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宋朝王辟之在《渑水燕谈录》中写道:苏氏文章擅天下,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三苏”之所以能出类拔萃,还在于他们的勤奋。
●三苏文化新时代四川文旅的重要内涵
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出生成长于眉山。在眉山的大街小巷、城市乡村,三苏遗址遗迹无处不在,都是各地“苏迷”的打卡地。
●三苏文化世界传扬
如今,三苏文化不仅是眉山的城市底蕴,更是四川的文化名片,中国的文化符号。当前,四川正以眉山为着力点,发掘三苏文化内涵、传承“三苏好家风”,提升三苏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4月22日,“刀铸峥嵘——《红岩》版画艺术文献展(全国巡展)”开幕式暨《红色经典中的经典——〈红岩〉小说插图文献集》赠书仪式在四川美术馆举行。
本次展览将四川省美协老一辈版画家在20世纪60年代创作的《红岩》版画插图原作、草图、速写以及手稿完整地呈现出来,并穿插一些实景图片,不仅还原了六十多年前老一辈艺术家用刻刀镌刻的峥嵘岁月,也带给观众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
年,成都地铁三号线修至金牛区天回镇时,施工人员在此意外发现一处西汉墓葬——老官山汉墓。在随后的发掘中,发现了大量西汉时期简牍。专家们整理发现,竹简中包含了许多医学术语,应该是一部古代医学著作。最终,出土简牍以“天回医简”命名。这是我国目前一次性出土医学竹简数量最多的考古发现。
夏日盈盈,也正是水果丰盈的时候。天府之国,土地肥沃,在种植、育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各种水果也多到让人眼花缭乱。近年来,更在全力推进川果产业重点产区建设,全省果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已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
双河古镇,位于宜宾长宁县,因东溪和西溪两条河流交汇而得名。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天然溶洞、温泉和独特的山形。双河的山,为乌蒙山余脉,终年翠竹葱郁,凤凰山、金鸡山等群山如同万马归朝,护卫着双河古城。根据清嘉庆《长宁县志》载长宁县治所(今双河镇,即双河古城)的老地图,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个古镇的历史变迁。
4月24日至26日,由中国画报协会、重庆市梁平区委宣传部主办,重庆与世界杂志社承办的“全国画报看梁平”大型采风活动在梁平举行。四川画报社等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名画报记者应邀参加。三天走访,记者们边走边看,感受梁平之美。
在川西南,螺髻山的鬼斧神工令人叹为观止,更可以在这里的古冰川遗迹里窥探亿万年的沧海桑田。那云雾萦绕的碧峰深处,千姿百态的索玛花年年如期绽放。每到盛花期,螺髻山南段的海口牧场便绚丽如虹,恰似系在山腰上的彩带。
编辑/黄方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