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现如今仍功劳不小

发布时间:2024/10/8 19:51:27   
本文原创,侵权必究。来自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现如今仍功劳不小,来看看它多神奇。都说岁月是把无情的刻刀,即使宝刀锋利,也终有一天被侵蚀的锈迹斑斑。但你是否知道,在成都平原西北一隅坐落着一座城市,凡到过那里的人都会惊叹于人类的伟大,因为在那里,人类的智慧打破时光壁垒、战胜惊世灾难,坚定守护着成都平原的稳定富饶。今天小编走进这历史都无法抹去痕迹的都江堰,一起见证中国古代水利史的奇迹。千年前都江堰还正是一个胚胎的时候,在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飞。经过法家学派高材生商鞅的一系列改革,秦国一时之间像开了挂般的强大。于是秦国统治者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战国末期,总工程师李冰开始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于是都江堰这颗胚胎开始孕育。鱼嘴:一条弯道上的引流艺术。岷江上游江水流速大而急,李冰首选的办法便是将岷江分流,建造的分水设施是“鱼嘴”分水堤,它是都江堰三大主体工程之一。李冰所选的这段岷江河道中,存在着一个天然沙洲,“鱼嘴”风水堤就是在这个天然沙洲上建造起来的。天然沙洲的形成和岷江这段弯道有关:汹涌岷江水流经这段弯道的时候,由于地转偏向力,河流弯曲河段岸线内凹的一岸水面高度会高于凸岸水面,又因为重力的作用,靠近凹岸的江水会有一个向下流动的趋势,江水在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带动凹岸一侧以及河底的泥沙向弯曲河床河岸凸出部分,久而久之,沙石淤积,便形成了这个江心沙洲。这个过程叫作“凹冲凸於”。很神奇对吧,这仅仅是开始。宝瓶口:穿山引水。为了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这引水也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按照传统方法起码得30年才能打通。李冰对此,居然想出了火烧水浇的方式,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岩石迸裂疏松,进而开凿。八年时间,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取名为“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这真的印证了那句老话“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飞沙堰:深淘滩,低作堰。飞沙堰看上去很平凡,但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功能,可以说是确保成都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水夹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会自动横向溢排沙石于外江。而“深淘滩,低作堰”则是后人用来维护都江堰的治水经。显然,都江堰建成对当地的好处数不胜数,其后历朝历代也对都江堰进行修缮,时至今日,都江堰都是国家水利工程的一大学习典范。小编认为都江堰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泽被天下、造福千秋,它是中国的骄傲,是中华民族一座永恒的丰碑。最伟大之处是都江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还越发显著。给都江堰的功臣们点个赞。今天小编的内容就到这咯,欢迎小伙伴们评论分享。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3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