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古代经常用学富五车夸赞饱学之士,那么

发布时间:2023/12/2 14:45:55   
北京治疗白癜风方法 http://m.39.net/pf/a_4536602.html
古代经常用“学富五车”夸赞饱学之士,那么“五车”到底是什么?中国作为“儒学”大国,从古至今都特别尊重读书人。因为读书人不仅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也可以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都功不可没。大家只要翻开史书就会发现,几乎所有书籍都对读书人,充满了难以抑制的溢美之词。博学多才、才高八斗、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等成语,也都是对学问渊博之人的褒奖和赞扬。但是在夸赞读书人时,使用频率较高的成语却是“学富五车”。所为“学富五车”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指的是是一个人的学问可以装满五辆马车。当然这里面所说的“五车”只是一个虚指。这个成语最终想表达的实际意义,其实是对一个博学之人的尊重和崇敬。特殊政体影响之下的“读书热”1.古代读书人的终极目标隋炀帝杨广开科举取士先河之后,一直到公元年被彻底废除。历经了年历史的“科举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作为历朝历代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科举制”对于国家和读书人来说,是一种绝无仅有的双赢考试体制。在“科举制”的影响之下,各个朝代的读书人可谓前仆后继,都希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升官、发财、娶老婆”。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宋真宗,赵恒的一首诗中获得重要线索。“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从这首“劝学诗”中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读书,已经成为了一种自上而下的风潮。因为只要用心读书并进士及第就可以实现个人价值。并且成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上人”。2.读书仅为“科举”的社会现实这种诱惑力和至高无上的人生愿景,对于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都无法抵抗。就像唐朝诗人孟郊一样,在四十几岁进士及第之后,为了表达自己中举的心情,会比写下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是大家也应该知道,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考中进士,并获得“劝学诗”中所描写的一切。就比如身受“科举制”荼毒的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一直到54岁才中举人,并且因为高兴过度而出现了“失心疯”。笔者认为经过对比之后发现,这两个人的不同遭遇,其实就是封建“科举制”的本质。所以古代有很多人读书其实,只是为了“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尤其是对于一些生于贫苦农家的读书人来说,他们读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人生。在这种政治体制和科举考试的影响之下,很多寒门子弟都削尖了脑袋,甚至不顾一切的去研读所谓的“圣贤书”。废寝忘食、萤囊映雪、凿壁借光、悬梁刺股等成语,就是古代社会中男儿们,读书时最真实的形象和精神体现。在这些古代读书人之中,曾经出现了很多对古代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圣贤”。比如大家比较熟知的儒家先贤,“至圣”孔子、“亚圣”孟子,以及道家代表人物“道圣”老子和“庄周晓梦”的庄子。这些古代先贤和圣人们,不仅是普天之下读书人的始祖。而且他们也为后世读书人,树立了“勤学苦读”的典范。笔者认为如果用满腹文章、下笔成文,去形容这些学问集大成者,根本无法表达出他们广阔的思想境界,以及“富有四海”的知识储备亮。“学富五车”的实际内涵是什么1.“学富五车”的出处“学富五车”这个后世流传甚广的成语,其实出自道家重要代表人物,庄子所撰写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这句话虽然之后短短的八个字,但是却道出了惠施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如果按照字面意思去分析,实际上说的是惠施是一个知识广博的人,他所读过的书或写过的文章,足足可以装下五辆马车。虽然这样说有一点夸张的成分,但是却足以证明惠施具有真才实学。“学富五车”中的“五车”,原意是指五车书。但是其衍生意义却是指博闻强记、学识渊博。古人之所以用“五车”去形容一个人的学问广博,主要与当时的实际社会背景有很大关系。2.“学富五车”的实际知识量庄子和惠施都生活于战国中期,这一历史时期尚未有纸质书籍出现。所以无论是人们所看之书,还是平时用来写字的“纸”,都是一种用竹篾串和纬编,连在一起制成的“竹简”。人们在写书或者写字的时候,都会使用刻刀在“竹简”上刻字。如果按照每一卷“竹简”可以刻1-3千字来说,如果想要写完一部几万字的书籍,至少需要用十几卷“竹简”。从这个方面去分析可以得知,一辆马车可以承载卷“竹简”,五辆马车也只不过才能装卷“竹简”,大约有50-万字左右。但事实上古代的很多书籍,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之多的字数。所以,如果单纯的从“学富五车”的知识承载量上来看。假如按照现代书籍的字数来做对比,可以得知也就是一个“2GU盘”就可以搞定。即使是换算成纸质书籍,每一本书的字数大约为5-10万左右,“学富五车”也就是5-10本书而已。所以笔者认为古代人所说的“学富五车”,但从知识量上来看并不是太多,但是要加上古人的思想和学说,这个承载量就无法用具体数字计算了。3.“学富五车”的实际内涵(1)“五车”学问背后的真意“学富五车”实际上只是一个虚指,并不是说惠施就写了五车文章,或者说只是看了五车书。如果按照这种知识量来看,现代社会中即使是一个中学生,都要比惠施的知识储备量高很多。所以大家在看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区别对待,如果按照古代人都使用“文言文”创作书籍来看。相信庄子说惠施的学问可以“学富五车”,就应该比现代人所知晓的,知识容量至少要翻5-10倍。因此笔者认为“学富五车”的惠施,绝对是一个古代文化牛人。再加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影响,一个能够被庄子评价为“学富五车”的人,想必也不会是一个小角色。惠施被时人尊称为惠子,他是战国中期名家“合同异”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合纵”思想的主旨就是“合纵抗秦”。同时他既是“合纵抗秦”思想的发起者,而且也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组织者。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惠施其人,作为战国时期的一个大思想家,虽然没有其他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名气大。但是他的“合纵抗秦”思想,其实与“纵横家”苏秦相差无几。作为“合纵”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本人博学多才也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了。(2)“学富五车”对读书人的赞誉作为同一时期的另一位思想大家庄子,能够在其著作中提到惠施,并称之为“学富五车”,这说明惠施在当时也应该是一位,知识十分渊博的思想家。虽然庄子在“惠施多方,其书五车”之后,又写到“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这句话的大意就是惠施本人的思想杂乱无章,而且他在表述自己的思想时,也曾出现过言辞多有不当的现象。但是这也不能否认惠施“学富五车”的真才实学。笔者认为惠施其实就是古代读书人的一个代表。他“学富五车”的研学精神,不仅受到了后世人的推崇,而且也成为了人们对学问渊博之人的代称。如果哪个读书人被人誉为“学富五车”。这不仅仅是莫大的荣耀,而且也是古人对读书人的一种崇敬。“学富五车”中“五车”到底有多大《墨子·鲁问》一书中,子墨子谓公输子曰:“子之为鹊也,不如匠之为车辖,须臾刘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这段话其实就揭示了“五车”的真正答案。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他除了提出了“兼爱”、“非攻”思想之外,其实还是一个涉猎比较广泛的实践者。这段源于《墨子·鲁问》中的对话,实际上说的是墨子所造的马车,其容积可以装载五十石的货物。如此之大的马车如果用来装书,或者是形容一个人的学问,想必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分析,都足以证明惠子是一个博学多才之人。即使是用“学富五车”去形容,一个饱学之士也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事实上“学富五车”的真实含义,并不是谁的学问一定能装下五辆马车,或者说要比五辆马车还要多。其深意就在于用具体的量化标准,去形容一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是一个十分新颖的说法。有“宋末三杰”之一称号的文天祥,曾在被俘之后的绝笔中写道:“孔曰成仁,孟曰成义,唯其义尽,所以至仁;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句话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对读书人之所以学习的灵魂拷问。所有读书人在读圣贤之书时,学道了“成仁取义”的道理。既然学会了这种思想和精神境界,就应该无愧于自己和他人。这其实才是“学富五车”的真正内涵,学到的知识和思想,就应该用来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结语普天之下每一个读书人都希望能够,成为一个“博学多才”、“学富五车”之人。但是大家如果深入挖掘知识渊博的内涵,就会发现无论是“博学多才”,还是“学富五车”的最终目的,其实都不是为了科举考试。作为一个“富有诗书气自华”的读书人,其实最需要的就是读书人的气质。要不然纵然有“学富五车”的知识,也无法达到升华个人思想的魅力,在这种前提下即使知识再多也无济于事。庾晋《“学富五车”与“才高八斗”的来历》葛剑雄《“学富五车”是为看清书本背后的世界》伊云《“学富五车”与“才高八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1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