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瞭望丨他把古诗刻在牛毛上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11/30 14:29:14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胥冰洁实习生韦梦想◇“看到微雕,就仿佛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牛毛的直径大概是0.15毫米,刻刀的刀尖要达到牛毛的百分之一。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刀,都得靠他自己磨   ◇“心跳和脉搏会影响下刀的力度,所以我就在一个脉搏和下一个脉搏之间猛地下刀。”      一根牛毛能做什么?陕西微雕匠人卢彦卓有自己的答案——把古诗刻在上面。      在直径以毫米计的空间里,他探索微雕工艺的极限;在小小的一块材料上,以刀代笔,书写人生与追求。      来到微雕的世界      年,卢彦卓开始接触微雕。      经人介绍,他去杭州拜访了一位微雕大师,二人一起前往微雕博物馆,那里收集着全球各地微雕艺术家的作品。第一次看到微雕,卢彦卓就被深深地震撼了:“感觉像是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虽然在雕刻行业里干了十几年,但他之前完成的都是大件作品,看到那么多不可思议的微雕作品,突然感觉自己要学的东西太多了,“不得不谦卑,因为人外有人。”从那之后,他对微雕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      微雕握刀的姿势、手法和普通雕刻一样,卢彦卓此前10年的雕刻经验让他在微雕上快速入门。从小对绘画感兴趣的卢彦卓,在16岁那年,来到了北京六环外的雕刻厂里做学徒。他是那一拨学徒里去得最晚的,却是学得最快的。在多位师傅的指导下,卢彦卓度过了三年学徒生涯,并获得了自己的第一把刻刀。他一直记得师傅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刻刀走到哪就带到哪,算是一个提醒。”      常人需要借助30倍的放大镜才能看清牛毛上的字,但卢彦卓可以用肉眼去做微雕。他说,其实古代传统的微雕就没有借助放大镜,眼睛可以看到大致的位置,而经过长期的练习,他对微雕的材料和自己的刀工非常熟悉,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心中有数,就能大胆下刀。”雕刻时并不需要放大镜辅助,只是后期雕完需要调整和上色时,才会用到放大镜。      卢彦卓说,微雕的灵感大多取材于古代书画。因此,他在平时也会练习绘画和书法,“如果你画都画不出来,又怎么去雕刻呢?”      针对做微雕时常出现的问题,他还做了一些特殊练习。卢彦卓介绍说,最基本的就是训练手指的灵敏度,还要训练脉搏,尽量让自己的脉搏跳得更慢。“雕刻之前还要调整自己的气息。”      为了尽可能减少呼吸、脉搏对雕刻状态的影响,卢彦卓一般会在夜晚雕刻,晚上人的心跳和脉搏比白天会更慢,而且还能避开周边的种种干扰,“心跳和脉搏会影响下刀的力度,所以我就在一个脉搏和下一个脉搏之间猛地下刀。”      极致的慢功夫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卢彦卓这样形容微雕与普通雕刻的巨大差别。      处理常规作品,雕刻完需要打磨,使用目数为的砂纸已经算是很精细了,但打磨微雕作品,至少要使用目的砂纸,“处理的难度是倍数级增长。”      “有时候感觉自己还真有点沉不住气。”卢彦卓刚开始做微雕时,还不习惯这种极致的慢功夫。“之前几天就能搞定一件作品,但做微雕,忙了一整天,一个部位都没做完。”      微雕使用的刻刀和普通雕刻的刀具也不一样。刻刀本身的材料是很硬的钢,处理微雕,就要把刀尖磨得非常尖细。“要达到吹一口气,感觉刀尖都要被吹断的程度。”他介绍说,牛毛的直径大概是0.15毫米,刻刀的刀尖要达到牛毛的百分之一。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刀,卢彦卓使用的刀具都是自己根据需要在砂轮上磨的。      雕刻不同材质、硬度的材料,需要不同硬度、尖度的刀。卢彦卓曾经为了专门制作某件作品,重新开发了一套刀具。“准备工具花费的时间,比雕刻还长”,卢彦卓笑着说。      微雕报废率很高,有时雕几十上百件作品才有一个成功。在牛毛上雕刻,稍一用力就可能断掉。还有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好不容易雕好了,刚松了口气,准备做最后的裁剪工作时,刀一切,牛毛被弹得飞起来,之后就找不到了。”卢彦卓说。      微雕对材料的要求也比常规雕刻高。卢彦卓介绍说,首先材质要足够细腻,如果太粗糙,难以呈现非常精微的细节,雕刻过程中还会掉渣。      卢彦卓使用过的微雕材料也有青田玉、寿山石、蜜蜡等珍贵材料,下刀就会格外慎重,但雕刻过程总有很多不确定性。      去年卢彦卓接手了一块蜜蜡,这是一种非常珍稀的材料,几万年自然形成。一开始他想做一只虾,操作过程中意识到很难实现,只能临时改做马。“一些材料难免有瑕疵,这是无法改变的,只能尽可能顺应材料的纹路,接受材料,尊重材料。”      克服枯燥实现极致      “微雕是一种精细的艺术”,卢彦卓说,微雕的“微”应当理解为“精微”,而不是“微小”。“小不一定好,做到精细清晰比追求尺寸小更重要。”      对于自己的作品,卢彦卓一直都觉得“不够满意”。他说,在别人看来挺好的一件作品,自己还会觉得与理想中的成品有差别,如果能有更多时间,他一定会做得更好。      卢彦卓还计划在女儿的胎毛上刻上她的生日和名字,等到女儿长大后送给她。他说,动物的毛发比人类的粗,胎毛微雕对工艺的要求更高。“我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但这是我努力的目标。”      在动物毛发上雕刻赚不了多少钱。很多匠人因为微雕费时耗力,而且失败率高,并不愿意钻研技术。当时和卢彦卓一起学艺的伙伴们大多放弃了。      “很多人觉得这个活太枯燥。”卢彦卓说,但他却希望在微雕技术上更进一步,不断突破自己的极限。“不断克服困难的成就感,是支撑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0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