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白酊 http://m.39.net/pf/a_4618880.html昨天说了《印说》里的篆法“三害”,是技法里基础部分,今天接着说周应愿在《印说》里提到的刀法“六害”。一段闲话:古代最早的制印,或者凿制,或者铸造,或者砣制……,总之在古代制印的工艺里没有刀法,因此,我们看元代吾丘衍的《三十五举》里讲篆法,讲章法,唯独没有提到刀法。因为在吾丘衍、赵孟那个年代,所谓的文人制印,还停留在写好印稿,解决了篆法、章法问题之后,交给工匠们去制作。刀法这件事,在王冕或者文彭们发现了石头可以刻印,并且亲自参与到刻印中来,篆刻真正成为文人雅事之后。所以,周应愿提到刀法,其实是古代印论里较早的有关刀法的论述,后来的印论里,牵涉刀法的可能更丰富,但是周应愿关于刀法的论述是最早、最具体的的论述。这很重要,因为从此刀法也进入了艺术的范畴,篆刻艺术门类丰满起来了。(篆刻用刀)说正文,《印说》第九章《除害》一节,关于刀法的是这一段:“刀之害六: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或作或辄,成自两截,六害也。”周应愿把这六害和上节所说的篆法“三害”合在一起,说“除此九害,然后可通于印”。除掉这九种问题,篆刻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运刀)一点一点读……心手相乖,有形无意,一害也。这里的“乖”,不是小孩子听话的“乖”,而是乖字的本义,“不和谐,不顺利”。心里想到了,这一处应当这样刻,刻成这样的效果,但手上的功夫不到,做不到准确用刀,或手上不稳,虽然心里很想刻好,但手上功夫不到,就是刻不好。既然心不应手,得出的结果大都是“有形无意”,那么,我们在实际创作中想表现的笔墨意图、章法意图无法表现,自然就谈不上好作品。解决这一害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练习,不管是从哪一种印作入手,强化练习,强化实战,最终达到刀法的稳与准,目力水平的稳与准,就是欧阳修《卖油翁》的“惟手熟耳”或者赵之谦所说的“虱如车轮技乃工”。相比之下,从工稳印入手易达成精准的刀功和精确的目力。而上手就学吴昌硕或齐白石的,容易有这种问题。(齐白石作品)转运紧苦,天趣不流,二害也。要刻成某种效果,需要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拘拘束束的完成,从而失去了天趣,这是初学者易犯的毛病,老印人们说:“小心落墨,大胆奏刀”,小心落墨,写印稿时认认真真,谨慎成稿(其实写印稿也有谨慎而失天趣的问题)用刀刻的时候就需要大胆动刀,就是为了不伤天趣,点画的姿态不因拘束而失去趣味,篆刻毕竟并不完全等同于雕刻。当然,解决这一点的出路有两个,一个是功夫上的,就是加强练,一个是意识上的,刻时别怕刻坏,大不了,磨了重刻(如果是名贵石料,磨了重刻,有点吓人,好在初学者没这种情况)。因便就简,颠倒苟完,三害也。这一句里有态度的问题,为了图方便,简化刀法的执行,比如某一笔画,从这个方向刻可能更方便,但按原本写稿时的想法,这一刀应当从另一方向入刀,为了图方便,省事,不管方向,不管顺序,马马虎虎刻完了事。刻印是艺术创作,写稿完成并不是完成了创作,还要把创作意图展示在印面和印蜕上,每一个步骤都值得全神贯注。不能图省事,图方便,我们常听某些老印人说,同一方向的笔画可以一次性刻完,如果依照周应愿的思路,便不能这样操作,毕竟同一方向的笔画每一笔又各有各的姿态,按同样的刻法很可能忽略了笔画特征。(不同刀法方向)锋力全无,专求工致,四害也;一味追求标准工整,一味追求精确雅致,这又是一害。这是工稳派入手的新手容易出现的问题,因为要刻得标准,刻得准确,忽略了刀情石趣,忽略了笔意墨趣,使一方印如电脑雕刻成的一样,完全没有了艺术趣味。工稳并不是工艺,初学者在刀法达到一定纯熟程度之后,一定要避免“甜熟”,避免“匠气”,他们是艺术的戕害者。当然,周应愿的说法或者也并不全对,陈巨来一路的精致典雅到极致的作品照样还有很大的市场,艺术归根结底是喜欢不喜欢,而不是正确不正确的事。(陈巨来作品,典雅到极致)意骨虽具,终未脱俗,五害也;也有笔意,也有刀力,但是停留在学养浅薄的层次上,印文内容或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低级的,浅陋的,那么同样是篆刻艺术的误区。这一点,是要求印人有较高的审美和艺术素养,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保持高雅的艺术趣味,不堕入低级趣味,这在前几天写的那个“九不刻”时,曾经提到,一个篆刻学习者,要用手中的刻刀,表达正确的审美思想或高雅的生活情趣,要做到这一点,篆刻学习者应当扩大自己的学习范围,提高自己的各方面修养。(名家何震的俗印)或作或辄,成自两截,六害也。书本上印的就是或作或辄,怀疑“辄”字应当是“辍”的误写,后世刊印过程中出现的讹误。一方印章讲求“贯气”,即创作的过程中需要一气呵成,不能一方印分成数次刻成,因为环境,心情,体力等各种差异,必然导致作品气息不连贯。一般的印作,十字以内,尽可能要拿出完整的时间来刻制完成,如果刻如长篇的诗词或者如《心经》整部这样的完整作品,则需要尽可能保持创作的连贯性,避免气息不继。老练的印人应当知道,这方印我大致这多久完成,创作期间,时间是完整的,全情投入的,不能刻几下停一下,再接着刻。好的艺术作品,必须有极高的完整度。(韩登安的“沁园春.雪”)周应愿是几百年前的人,他的观点或者并不完全正确,学习时自己依照自己情况批判接收就好,再次强调,这仅是我个人的读书笔记。(之,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