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新闻记者李琳东北的民俗文化历史悠久,尤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几十年的东北乡村,勤劳淳朴、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男人们、女人们生产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出黑土地上的风土人情,散发着浓浓的东北情趣……生活在阿城小岭几十年的翟孟义老人可以说是这些场景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东北特色的木雕重彩风情画,每一幅画都像在讲述一个东北民俗故事。近日,伴随着观赏阿城三五非遗博物馆内收藏的,一幅幅灵动传神的《东北十八怪》等木雕重彩作品,记者听被大家称为“关东雕匠”的翟老讲述了他眼中的“大东北”。黑土地上的民俗是创作之源今年73岁翟孟义告诉记者,他生活了几十年的小岭地区,木材丰富,随手可取,自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他探索创作与东北地域文化相辅相成的木雕重彩系列作品。上世纪九十年代,几十幅作品参加了全国性的工艺美术展后,东北民俗主题非常受欢迎,于是他开始专心创作展现东北地区风土人情的木雕重彩作品。说到他为何能精准细致、活灵活现地刻画出几十年前东北农村人们生产生活的热闹场面时,翟孟义胸有成竹地笑着说:“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呀!这里的山野沃土、村屯民俗一直伴我左右,多年来的耳濡目染,早已让这些浸入了我的血液,乡里乡亲间有许多令人难忘的故事,在平淡祥和的生活习俗中,更有许多令人乐不可支的趣事……这些都是我创作的源泉。”《东北大秧歌》中人物众多,姿态、衣着、舞步各具特色,场面火爆热闹,原汁原味地再现了几十年前东北农村地区逢年过节、丰收喜庆时男女老少载歌载舞、自娱自乐的欢快场面,将活泼、奔放的东北大秧歌表现得淋淋尽致,这件作品之所以真实生动,是因为翟孟义当年是秧歌队的组织者之一,都是他的亲眼所见。《东北童趣》系列中的《踢马掌钉》、《撞拐》、《滚轱辘圈》等作品,再现了早年东北少儿常玩的简易游戏,让人们领略当年东北儿童活泼乐观、健康向上的精气神儿,这些也都是翟老小时候玩过的游戏。还有《东北农家院》系列作品,生产生活用的工具物品尽在其中,摆放虽无规律,但取用方便,家禽悠然自得地在院中溜达,充满浓郁生活气息:仔细看会发现房门下有个洞,洞上还钉了一块布帘,那是主人给自家猫留的“门”,既防风寒侵入,又方便猫咪进出;院内的酱缸里放着一个打酱用的耙子、把上还拴着红布条,作品细节之所以能够细致到一个布条,是因为翟老自己家当年也有一个这样的酱缸……这些东北民俗中常见的事物,被他信手拈来,为作品增添了不少艺术性和趣味性。在东北生活的人看了都感到特别熟悉和亲切。一位东北农民看到翟孟义的作品后说:“这拴牛的绳子是怎么刻的,扣跟我平时系的一样,真像!”《东北十八怪》、《东北三绝》等作品诠释浓浓“东北味”翟孟义就是通过与山村生活的人们零距离接触,才捕捉到了“东北三大怪”、“东北三绝”、“大秧歌”等鲜活的创作素材,再通过他的反复整理、筛选整合和艺术加工,从而将这些有故事的人、事、物描绘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创作出了多次获奖的《东北十八怪》、《东北农家院》等经典之作,再现了东北地区特别是东北高寒地区的生活习俗和古老的北方民族风情。在这些作品中,都真实描绘出了生活在黑土地上的人们热情奔放的性格。东北农村妇女都是棒劳力,她们要养儿育女、操持家务,还要在田里劳作,在翟孟义的印象中,她们干起活来风风火火,开心时笑得前仰后合,甚至男人们不敢说的她们敢说,男人们不敢做的她们敢做。男人们热情好客、乐于助人、朴实憨厚、待人真诚,下河打鱼摸虾、上山下套捕猎,为一家人吃饱穿暖舍得一身力气。他们都是翟孟义木雕创作的原型,画面里的男人强壮彪悍,女人健康丰满、红花绿袄、憨态可掬,男女老幼尽在欢乐喜悦的氛围中,无论穿着打扮、生活场景还是风俗习惯,每件作品都散发着“东北味”。其中,翟孟义的《东北十八怪》最具代表性:窗户纸糊在外、百褶皮鞋脚上踹、年节喜庆吃豆包、上贴饼子下炖菜、火盆上炕烤爷太、嘎拉哈姑娘爱、女人叼个大烟袋、家家户户有酱缸、烟囱砌在山墙外、草苫土房篱笆寨、冰上钓鱼单线拽、双腿没有单腿快、白酒一碗转桌喝、不吃鲜菜吃酸菜、南北大炕对脑袋、大姑娘爬树比猴快、养个孩子吊起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已经消失,翟孟义正是用木雕重彩将其永久保留下来。这些画面像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秋时节,严冬将至,东北农家为御寒防风,总把用麻草制作的窗户纸糊在窗棱外,来增加其强度和韧度;牛皮靰鞡是东北地区农民冬季必备物品,内放东北三宝之一的靰鞡草,轻便、暖和又耐用;东北人喜欢吃粘豆包,年节期间全家人及邻里乡亲集聚一堂包粘豆包,一是供年节时食用,二是冬季便于贮存,可以吃到开春;锅贴饼子是“闯关东”的人带来的食品,到东北后与当地饮食习惯融合,变成了上贴饼子下炖菜,既省时又省柴;火盆是东北人的一大发明,每逢严冬,为了提高室内温度,在烧火做饭之后,把灶内剩余炭火取出,置于自制的土盆内放在炕上,利用余热取暖;嘎拉哈原为狍子的关节小骨,形状小巧,是满族儿童尤其是女孩子喜欢的玩具,后因狩猎被农耕取代,此物由狍子骨改用猪羊骨;东北人苦于冬季寒冷和夏季蚊虫叮咬,而吸烟有缓解寒冷和驱虫的作用,故而过去女子也和男人一样吞云吐雾;每年冬季家家户户煮豆做酱,经一冬的晾干发酵,第二年春天和水、盐及其他配料下于缸中捣细发酵,为了取用方便,酱缸放在房前屋后;东西山墙外一边一个高过房脊的大烟囱,是东北农村独具特色的一景,因为房子和烟囱都是泥土堆砌的,东北地区天寒风大,安全起见,烟囱不宜设在房顶;东北人亲友聚会,尤其在农村,饭桌上除了丰盛的菜肴,更重要的是一大碗白酒大家轮着喝,喝光再满上,尽醉而止;生活在山区的东北人,女人们三五成群地进山打山货、摘松子,练就了一身登高爬树的本领;居住在山林草泽中的东北先民,为防备野兽对初生婴儿的伤害,将孩子悬于树上,后演变为育儿催眠的“摇篮”……作为非遗传承人希望木雕重彩传承下去翟孟义告诉记者,“木雕重彩”是他为了更恰如其分地表现东北民俗风情,经过无数次尝试找到的一种最适用的表现手法,大致包括选料、构思、画图、雕刻、打磨、着色、上漆等主要工序。以黑龙江特产的紫椴木为主料,以平刀为主、刻刀为辅进行雕刻,以水粉颜料为主,常采用油画水粉画的厚涂法、水彩的湿画法及国画的渲染、干皴法进行绘画着色,最后再髹漆上蜡。其作品在保留和传承中国传统木雕工艺的基础上,突出东北木雕的地域特色和民俗风情。所谓木雕重彩,是指在雕刻处理好的作品上,赋以饱和厚重的色彩,增加作品美感,强化观赏性。翟孟义的木雕重彩作品是以几十年前东北人的生活、黑土地上的民俗为基本素材的,现在人们对于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场景、器物、风俗已经不甚了解,即使有些印象,也无法做到信手拈来,这项技艺如何传承下去成了让翟老忧虑的问题,作为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木雕重彩”技艺的创始人和传承人,他希望能培养几个心灵手巧、喜爱木雕重彩的徒弟,将这项技艺传承下去……图片由翟孟义提供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