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逛非遗集市,看民间绝活儿讲新疆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18 13:33:59   
用剪纸艺术唤醒沉睡千年的楼兰姑娘,让面人讲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第八届“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活动在吐鲁番市葡萄沟景区启动。当日上午,在景区内的非遗集市现场,柳编、剪纸、面塑、刺绣、彩鞠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用他们带来的各种惟妙惟肖的作品,向游客讲述新疆古老的历史文化故事。用剪纸唤醒楼兰姑娘在非遗集市一楼的剪纸作品展馆里,季玉兰一身红色旗袍,耳朵上戴着葡萄剪纸,正在给游客介绍着她的剪纸作品。季玉兰是鄯善县剪纸艺术非遗传承人,她在奶奶的影响下,7岁就开始学习剪纸艺术,如今,从事剪纸创作已有40余年,尤其酷爱剪团花和人像剪影艺术。与普通的民间剪纸不同,季玉兰的剪纸作品讲述最多的是新疆本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故事。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或图案,用于美化生活的民间艺术。新疆剪纸既有我国北方民间剪纸粗犷、质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纸细腻、秀丽的风格,已经形成了以本土地域文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作品。此次参展,季玉兰对外展示的剪纸作品主要是楼兰姑娘系列和汉服系列,“这组楼兰姑娘系列剪纸是我构思最久的一组作品,我想了两年多,才着手创作出了这组作品。”季玉兰说,楼兰姑娘系列剪纸共有25套,她剪了一个多月,最终完成。“我之所以想把沉睡千年的楼兰姑娘‘唤醒’,就是因为楼兰姑娘生活的这片土地也是我的家乡,我想在传承剪纸的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我的家乡。”她说,截至当日14时,已有几位商户看到她的作品后,和她洽谈合作事宜。面人再现张骞出使西域故事在非遗集市二楼的展厅,一组色彩艳丽的面人,吸引了很多游客围观拍照。据这组面人创作人之一,乌鲁木齐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项目传承人怀元辰介绍,这组面塑作品名叫“丝绸之路商队”,它描述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这组面人共有30余个,表情和神态各有不同,有的手捧文书,表情肃穆;有的牵着骆驼,面带微笑。“这是我们团队四个人,构思了一年多,花费了两个多月创作而成。”怀元辰说,这其中难度最大的是塑造人物的表情和衣服的造型。“我们为创作这组面人,去博物馆查看了大量的文物和图片资料,还翻阅了大量关于张骞出使西域的文献史料,充分了解这组面塑的文化背景后,才开始着手创作。”他说,此次参展,就是对外展示团队的面塑工艺水准,给团队的面塑作品找市场。面塑,俗称面花、礼馍、花糕、捏面人,是源于山东、山西、北京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即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简单工具,塑造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如今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把古代蹴鞠变身为装饰品彩鞠“这些悬挂的彩球是做什么用的?”在二楼展厅里,一排排悬挂在展厅半空的艳丽彩球引起很多游客好奇。彩球的制作者、乌鲁木齐彩鞠艺术工作者邹永萍向游客介绍,这些彩球叫彩鞠,是她和团队两个月前手工制作的非遗文创产品,可以用于高档空间的装饰。此次她带来的彩鞠,主要以新疆四季人文特点为文创元素制作而成,“传统的蹴鞠是用碎布和棉花包裹而成,我们制作的彩鞠里面包裹的是新疆的薰衣草,玫瑰花,棉花干花等香料材料。”邹永萍说,团队制作的彩鞠产品,大的直径可达几十厘米,可以做室内装饰品,小的直径仅有1至2厘米,可制作成耳环手链等饰品。据了解,彩鞠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是古人用来手抛脚踢的一种器物,蹴鞠在唐代非常盛行,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世民都非常喜欢看“蹴鞠”,因此,蹴鞠在唐代以后,逐渐在民间流行。用木板烙画讲述家乡历史文化在别人看来只能用来烧火的木头,克然木热扎克却把它们变为一件件精致的木板烙画挂件。克然木热扎克是鄯善县烙画传承人,此次参展,他带了多件烙画作品,这些烙画作品多以木板烙画为主,也有少量的葫芦烙画作品。“我的烙画主要以宣传吐鲁番的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为主。”他说,这些烙画作品均是他在闲暇时间,去吐鲁番采风后创作而成。克然木热扎克原本是鄯善县一名美术老师,15年前,在去内地学习时,他发现内地葫芦烙画非常受人喜爱,于是,开始钻研葫芦烙画,如今,他不仅能娴熟地在葫芦、各种木板上绘制各种图案,还自行研究出了用电烙铁、布料作画的方法。烙画是中国传统画,烙画亦称烙花、烫花,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木板、竹木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92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