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阿鸽从一支铅笔到一把刻刀的艺术之路

发布时间:2022/4/28 14:05:41   
白癜风专家郑华国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5%8D%8E%E5%9B%BD/3725442?fr=aladdin

上世纪60年代,阿鸽用铅笔画了一盆大丽花,后被选送至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系统学习绘画。这个11岁的彝族小姑娘心里头想着家乡想着阿妈,骑着大马一路哭着从当时那片穷困的大凉山出来,却因此开启了至今50余年的艺术生涯。

阿鸽

彝族,年5月生,别名邓明英,四川凉山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专业创作员。擅长版画。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作品《主人》(合作)获建国30周年全国美展一等奖,《三月》获全国第八届版画展优秀奖,《鸽子》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奖。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协版画艺委会副主任、国家画院版画院副院长、四川省美协主席、四川省文联副主席,神州版画博物馆馆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阿鸽自小生活在四川一个贫苦的彝族家庭,6岁时小阿鸽得以进入民族小学读书,之后凭借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被选拔到四川美术学院民族班学习。

我们到民族班是小学刚刚毕业,我当时11岁,在我们的同学当中是最小的,班里还有20多岁的,一个班年龄参差不齐。突然有一天,我们十二三个人被叫到校长办公室,每人发了一支铅笔,对着一瓶花画画,画的是大丽花。那时候的大凉山很落后,没有图画课,大家都不会画。我母亲手很巧,做衣服,绣头帕。也许是母亲和我的家乡、民族对我美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就凭直觉,把花和花瓶画下来。那时老师说我画得最好,结果3天后接到通知,我就随着4位男同学翻山越岭骑马到西昌,然后把我们送到美术学院的民族班学画。一个彝族小女孩离开家乡,一路走一路哭,想要回家。当时我骑着马和大同学一起向内地走,边走边哭,舍不得离开阿妈,舍不得家。

这个际遇,最终改变了她的一生。

▲阿鸽木刻组画《我的阿妈》

出来学习的5年过程中,回去过一次,回去时就通汽车了。我母亲那一代的经历也很特殊,她原来是冕宁的奴隶,奴隶主要抢占她家的东西,外公就带着一家人逃跑,很艰苦。所以我的第一个创作就是《我的阿妈》,把我的阿妈一个奴隶社会彝族妇女最苦难挣扎的经历都表现出来。

《我的阿妈》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发表后,几十种报刊相继转载。从此,阿鸽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阿鸽《鸽子》

《鸽子》前前后后做了半年。当时中国美协主席蔡若虹和华君武到重庆四川美协来看稿,我就在我的办公室摆了3幅作品,《鸽子》画了素描稿,挂在门背后,结果蔡若虹进来晃一圈以后,就指着《鸽子》的素描稿说这个绝对可以获奖,一定要把这张完成。我跟他解释说这张还没弄好,他说我就看好这张,你就好好把它画出来。

我为了画鸽子,到处去找养鸽子的人。有一次出差回来,在火车站看到一大群鸽子“哗”的飞过去,我看到它们在不远处停下,就把行李给徐匡先生,跑去找鸽子。后来找到了养鸽子的大爷,他养了20多只。我求他卖给我两只,但是他不愿意。我就把我创作作品的意图跟他说了。他一听,说“不用买了,我借给你,等你画完放了它们就会飞回来”。他给我装了3只,我画了一周时间,给他送回去,这真的是很好的回忆。

▲阿鸽徐匡《主人》

年,阿鸽版画作品《主人》(与徐匡合作)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一等奖、挪威世界版画比赛大奖。

▲阿鸽《凉山人》

她把彝族的色彩、装饰性的线条及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色块分割,融入版画的世界里,以黑、红、黄为基调反映出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如《放学路上》《赛前》《小镜子》等都是这类风格的成功之作。作品《鸽子》是其中出色代表之一。

▲阿鸽《放学路上》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阿鸽把彝族钟爱的明快色彩,装饰性的线条及西方现代绘画中的色块分割,融入版画的世界里。以黑、红、黄为基调反映出彝族特有的审美趣味,具有“速写”式的线条、色块很像是版画中的“大写意”,作品内容皆取材于她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观察和体悟。

▲阿鸽《故乡》

这些作品远离了用细腻的刀法刻画现实人物,尽管来源于现实,但充满浪漫的情怀,完全符合中国写意画的种种要求。”杨晓阳如此评价阿鸽的作品。

▲阿鸽《故乡》

如今,已经70岁的她依旧在自己的道路上摸索着,为当代绘画艺术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END-

书画论坛与你分享

后序: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5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