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人物丨李普义一把刻刀雕大千世界,一双巧手
一双岁月沧桑的手
标刻一丝不苟的执着
几十年坚毅的神情
盛满不急不躁的等待
常言道:“心中有什么,你就能创造什么”。刻章便是这样,人心中有样,章心中有形!午后,洛阳繁华的老城十字街上,藏着一处不起眼的刻章店。不足五平米的窄小店面,一面旧幡,一块斑驳的招牌,一组陈旧的设施,组成了这一方天地。店门口一位朴素的老者无视身外的喧嚣嘈杂,稳稳地坐着,俯身案前,雕刻手中的印章。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普义。三十年的坚持
大千世界,尽在方寸之间
李普义在洛阳生活了57年,是土生土长的洛阳老城人。生于老城,长于老城,见证了这座城的变迁,也体会了时间的魅力。
年过半百的李普义出生于篆刻世家,传到他这里已经是第三代了。他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刻章,耳濡目染,慢慢也喜欢上篆刻艺术了。
他在高中毕业后进了刻字社工作,后来在企业改制中下岗,就自立门户开了这间小小的刻章店。就在这一方小天地里,他篆刻着广阔乾坤,这一刻就是三十年。
一枚小小的印章,需要精雕细琢,才得成品。而这中间经过磨平印面、打好印稿、印稿上石、轮廓初显这几道工序,才能印章告成。初学的时候,仅是磨章环节,他就练了3年。他说,刻章对刀功的要求也很高,在练习的过程中划伤手是常事,没有满是伤痕的手,是练不好刀工的。
现在拿着刻刀,坐在桌子前,一坐就是半天,就是李普义每天重复的内容。一门手艺,80多年的延续,三代人的传承,这就是他们的坚持。时间能带来是年华老去,但是带不走内心的执着。
一生的坚守
每一枚印章,都有着独特的灵魂
社会飞速的发展,现代科技的进步,电脑刻章的兴起,耗时长、成本高的手工刻章被逐步取代,渐渐淡出了百姓的视野。其他刻章店也陆续上了新设备,可他依然用满是刀痕的手拿着那把刻刀精心雕刻着每一枚印章。
李普义说,手工刻章跟电子刻章还是有所不同,前者更像艺术品,上面倾注了刻章人的手艺和情感,而电子刻章就如同厂里生产出来的工艺品,没有灵魂。
“每一枚印章,都有着独特的灵魂。”一枚小小印章,如一片美丽的风景,目之所及,有万千的气象,那深藏的古朴,耐人寻味。
每一道印迹饱含着刻章人的情绪。雕刻时,一丝一毫来不得半点马虎。李普义说,刻章最难的是前期的构思,若是心中没有这个章,手上也没有办法刻出它的韵味。
最让他觉得骄傲的作品就是《三百六十五日耕田图》,这份作品历时天,一日一印,共方印章。他的每一次篆刻,仿佛都是在和文字进行心灵的交流。在每一方印章篆刻之前,都要翻阅大量的古文化书籍,只为保证每一方印章的细节和完美!
我们问他,为什么不让女儿来传承这门手艺呢?
他笑着说,女儿小时候,也让她体验过刻章,她没坚持下来,他们也都有自己的工作,不强求。不过他还是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不想让它在自己的手上断了。这些年,他陆续收了4名徒弟,免费将这门手艺传授给他们。
我问他,几十年来为何始终如一的坚持这一行当?
他只是简单的说了一句“因为喜欢”。对于老手艺人来说,坚持是一种基本的态度,而在如今的浮躁的世间,显得如此难能可贵。
他的女儿李希瑞是中山大学的一名生物领域科学家,完全可以让老人富足地生活,但是他不愿放弃篆刻,不愿离开他这方寸之地。
坚守着一门手艺,是非常不易的。当倾诉欲产生的时候,在人来人往的城市中,很少有人去认真听。手艺人,一路靠着自己技术成长,内心却是孤独的。
就是他们这些手艺人让我们知道,原来匠心不是单纯靠情怀支撑的字眼,而是用眼看见的,用手触到的,用心体会的,是一群人还在急速冰冷的钢铁森林间保持着温度,是一双双手抵抗机器批量的动作,是做好事情因为内心有所坚持的眼神。
市场很难
匠心不易
愿所有的手艺人们
都能被温柔地对待
·ENJOY·??编辑洛阳天聚???????来源
综合网络???????商务合作
△点击上方图片阅读“往期回顾”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