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河间77岁老人一把小刻刀撑起大家庭
(燕赵都市报记者代晴通讯员高秀珍文/图)
20世纪50年代,手工刻章遍布街头巷尾。那个时期,一枚小小的印章用途极广,比如在生产队分东西时需要盖手章才能领取。河间市沙河桥镇大位村77岁的王宝坤,就是那个年代成长起来的刻章手艺人。他从15岁就赶集刻章贴补家用,历经60多年,如今依然坚守。
王宝坤在刻章
1.父亲遗物开启他刻章之路
王宝坤的父亲,曾是刻章艺人。父亲去世那年,王宝坤才三个月大。父亲留下的唯一物件,是给爷爷刻的一枚小手章和一把小刻刀。
少年时代的王宝坤,时常看爷爷做木工活儿,耳濡目染也爱上了动手捣鼓,常做些木制玩具。有一天,正在做玩具的他被爷爷叫到身旁:“咱家还有一把你爹留下的刻刀,我看你喜好这个,不如你学着刻章吧!”
爷爷的这个想法,虽让王宝坤感到很突然,但他心里其实也喜欢。他思索片刻对爷爷说:“俺从没见过刻章的,也没人教,咋学?”爷爷接过话茬儿:“没事,你表哥会刻章,让他给你刻一个,你先琢磨琢磨,照葫芦画瓢。”
就这样,王宝坤在爷爷引领下踏上刻章路,一刻就是一辈子。王宝坤说,这也算是对父亲手艺的传承。
王宝坤的刻章工具
2.刻章的每道工序都充满了挑战
对于“门外汉”王宝坤来说,刻章的每道工序都充满了挑战。
起初,他在章料上写不好较小的毛笔字,就先试着写一个字然后刻出来。勤奋好学的王宝坤通过日夜不停的练习和摸索,渐渐能刻两个字了,后来能刻三四个字……那时,王宝坤练毛笔字主要靠教书先生,老师把毛笔字写在纸上他再描,两年后描得知道插笔、行笔、收笔了,就按字帖练。
早年,让王宝坤感到最难的是写反字。那时,他先在纸上用毛笔写出正字,然后举着朝向明媚的阳光,再按着照出来的反字写。直到练了两年后,才能在章料上轻松自如地写反字。
刻章离不开书法,几十年来王宝坤坚持练习书法,从洼里干活儿回来,不管多累进屋就练,从未间断。“这不,他正抄《孙子兵法》,一天抄一张,到现在抄了多字了。”王宝坤的老伴宋树芬说。
天道酬勤,王宝坤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年,他还把获奖作品捐赠给抗非典一线的先进人物。
“爷爷为人实诚,春节前村里好多人让他给写对联,他写了20多年了。我家的对联,爷爷依然年年都写。”王宝坤的孙媳宋乐乐笑着说。
3.以刻章手艺养家糊口
王宝坤老人刻章技艺高超,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晓得他的好手艺。对王宝坤来说,无论章料是软塑料的还是有机玻璃的,无论字体是楷书、行书还是隶书,他都能刻得精美绝伦。“年轻时我一直寻思,如果哪天能刻出精美的印章来,脸上该多么有光彩啊!”王宝坤老人说,他就是以这种信念鞭策自己,在刻章领域不断努力。
为了一展刻章手艺,老人现场拿出刻章家什(刻刀、毛笔、夹章料的小床子)做起示范,他先把章料的印面在砂纸上磨平,再涂上一层白底色,为的是让书写字迹更清晰,再用铅笔画出四个方方正正的字框。只见他戴着一副老花镜,左手扶着章料右手拿着刻刀,双眸凝视全神贯注地用心雕刻,布满皱纹的脸庞,流露出认真严谨的表情。不一会儿工夫,一枚精致的小手章就呈现在记者眼前。
王宝坤以这门手艺供养着全家老小的生活。当年他摆摊刻章,一天能挣一块钱。可别小看这一块钱,在当年这钱能买全家四口人一天的吃食,买完还能剩余一两角。
“我刻章坚持一个原则,就是从不给人刻假章,哪怕得罪人。”王宝坤坚定地说。
4.辉煌不再但依然选择坚守
年轻时的王宝坤也有几分闯劲儿,虽然凭借刻章手艺能解决全家的温饱,但为了让生活越来越好,他决定外出闯一闯。于是,王宝坤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去了天津,到那以后,他每天能刻30多个章,一天下来收入二三十元。
半年后,市区不让出摊儿,他又转往郊区。“郊区生意比市里好,郊区人以前刻章要到市里,还得等一周才能拿,在我这儿现刻现拿。那会儿,每天都能接不少活儿,生意好时一天挣了多块钱。”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电脑刻章出现了,手工刻章这一行当渐渐没落,王宝坤也逐渐告别了昔日的辉煌,如今找他刻章的人寥寥无几。他也想过传承这门手艺,无奈找不到接班人,就连孩子们也都不喜欢。“也别怪年轻人不爱好,现在单靠它维持生计都难。”王宝坤感慨,喜欢了一辈子的手艺无法传承,他心有不甘。
如今,上了岁数的王宝坤,依旧每天刻章习字不停歇。他说,这是他今生难以割舍的情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