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骆锐倾注深情,用刻刀的ldquo减法
彭州人的童年
或多或少都与湔江河谷有关
或是在里面玩水
或是在里面捡石头
而雕刻师骆锐
则在河谷里面
“捡”起了自己的石雕人生
▲骆锐
今年46岁的骆锐,是彭州龙门山镇人,他自幼就喜欢绘画,看到一切好看的东西都想画下来。曾跟专业的老师学过绘画、木版画、油画,年,骆锐便走上了木雕之路。为了精进自己的雕刻技艺,他不断到成都各大根雕市场去“偷艺”。期间,骆锐自己办过工艺美术厂,但是以失败告终。骆锐开始思索······
一个非遗传承的老师曾告诉骆锐:“如果想在艺术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要结合当地有特色的东西,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创意设计。”老师的一句话点醒了骆锐,也为他的艺术创作打开了另外一扇窗。
骆锐日夜琢磨着怎样才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因为父亲和爷爷都是石匠和木匠,骆锐就在考虑能不能有一种方式可以将两种技艺相结合。最终,他选择用湔江河里的芝麻花岗石进行雕刻,来继续自己的艺术创作之路。
在骆锐看来,湔江河谷里的石头,代表的就是一种家乡美,通过雕刻,将自己对家乡的深情注入其中,让它成为一件有灵魂的艺术品。
小时候骆锐就喜欢在湔江河边玩,没事就会捡一些奇趣的石头回家摆着。而现在,他更是一有空就往河里跑,这些捡回家的石头,经过骆锐的手工雕刻,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
▲在湔江河挑选石头的骆锐
骆锐说,每个石头都有自己的代表性与个性,不可复制。而芝麻花岗石细腻、裂纹少,创作的题材和作品立体感比木雕体现更强烈,给人的视觉冲击更直观。
和木工活不一样的是,石雕只能做“减法”,骆锐就必须探索如何用刻刀的“减法”赋予作品艺术神韵的“加法”。有句行话说得好:“一相能抵九日工”。骆锐道出其中的原委,一块原石未来将以怎样的造型呈现在大家面前,取决于石雕艺人的精准判断和设计。
一块原石到了骆锐的手里,他不会急于下手雕刻,而是沉下心来仔细端详、用心琢磨。用他的话说,不管雕刻技艺多高超,都是在做“减法”,因为雕刻刀一刀下去,减去的石料就再也补不回来,也就是说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所以雕刻前一定要将作品的设计反复进行构思和修改,直到有了最佳方案,方才下刀,从而赋予作品更多艺术神韵。
▲骆锐的石雕作品
《富甲天下》是目前所雕的石料作品中,骆锐最喜欢的一个。给它取这样的名字是想体现屎壳郎永远抱财归家,持之以恒、决不放弃的精神。骆锐说,他自己应该向屎壳郎学习,永远持之以恒不放弃,把石雕这个技艺传承、发扬下去。
▲石雕作品《富甲天下》
在骆锐的作品陈列架上面,除了有他最喜欢的《富甲天下》,还有能勾起他满满回忆的《旧梦》。这个作品是他根据08年“5·12”汶川地震后的一段经历创作出来的。震后,他帮着老百姓去抢救财产,由于找不到钥匙,他只能破锁而入,那一刻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骆锐就通过用石头雕刻,把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融入其中。
▲石雕作品《旧梦》
这件作品采用了复杂的镂空雕技术。为了把这件作品的锁头、合页的残面体现出来,骆锐花费了三天时间来设计和制作,所以它看着就像像一把真的锁镶嵌在这个石头上面。骆锐非常珍爱这件作品,很多人喜欢想要收藏,他都没有割爱。
骆锐珍爱着他的每一件作品,随便将哪个作品拿在手中,他的眼里都闪着爱的光芒。正是因为他对每一件作品都倾注了真诚心,所以才让他的作品有了灵魂。
▲骆锐正在和朋友交流
在骆锐看来,河里的石头很普通、也不普通,普通的原因在于到处都是;不普通则在于每一个都不一样。如果再加上精心设计和专注的雕刻,这些石头都可以变成独一无二且有灵魂的艺术品。也正因为这样的“独一无二”,骆锐的朋友也成为了他的粉丝,没事就来选几件好看的石雕艺术品拿回家收藏。
▲骆锐正在和朋友交流
专注石雕十多年,骆锐创作出了“青蛙”“蜗牛”“甲壳虫”“熊猫”“怀旧水壶”等系列石雕作品百余件。
▲骆锐的石雕作品
曾有人建议他,用现在的雕刻技术去雕刻黄河石、青石、和田玉等市场价值更高的石头,来获取更高的经济回报。但是骆锐并有采纳这样的意见,因为在他的心里,家乡的石头的“价值”最高,他只愿意将艺术之笔着于湔江石之上,让它绽放出最美的艺术花朵。
▲骆锐的石雕作品
一直以来,骆锐都坚守着最澄澈的初心,孤独地行走在石头雕刻这条艺术创作之路上,他用手中的刻刀专注地塑造着生活中的美、呈现出家乡的美好,从作品中彰显他对美的求索,以及在精神世界中孜孜不倦的追求。
骆锐石雕作品编辑:文紫怡刘旖旎(实习)
责编:郑璐
审核:冯艳丽
出品:彭州市融媒体中心
彭州市融媒体中心举报一
★转载请标明来源,版权保护离不开你我的参与!
喜欢骆锐的石雕,来点个“在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