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占东展示自己的瓷刻作品。 石洪宇 摄中新网吉林9月4日电(石洪宇)朱占东用一把小锤配合着刻刀,小锤撞击刀柄,刀锋在陶瓷釉面辗转腾挪,釉面留下错落有致的斑点。待所有斑点落定,画作乃成。朱占东创作的瓷刻作品。 石洪宇摄年出生的朱占东是黑龙江人,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吉林市当兵。在部队服役时,他结识了当地的瓷刻艺术家,与瓷器结缘。朱占东创作的瓷刻作品。 石洪宇摄朱占东的这种创作技法被称为瓷刻。瓷刻的创作过程耗时耗力。“需要有美术功底,懂一点雕刻更好,对力量的控制要十分精确。”朱占东说,艺术创作的立意最好也融入其中,这需要时间的积累。瓷刻的创作过程确实不简单。首先是选材,为了凸显艺术效果,盘面要尽可能“干净”,釉面平整,选择好釉面颜色后,创作者联系厂家定制。朱占东创作的瓷刻作品。 石洪宇摄选用的盘面大小取决于作者的创作立意。为了突出大场景,朱占东会选用直径75厘米的瓷盘;人物肖像最小的则只需12厘米。创作时间取决于他的状态,少则数小时,多则数月。朱占东认为,是瓷刻“主动”找到了他——从小学习美术,研习从未中断;当兵时负责艺术宣传;日常训练让他对力量的控制很精准。“力量过大,瓷器可能损坏不说,釉面也不完整,画面没法完成;力量过小,表现得就不均匀了。”朱占东说。朱占东创作的瓷刻作品。 石洪宇摄他与瓷刻为伴20多年。在此期间,他创作的作品有数百幅,涉及人物、静物、景物、名画、民风民俗等。最让朱占东满意的作品是对吉林市风景和民俗的创作。吉林市是满族文化发源地,雾凇、雪景、冬捕、松花江是当地独特的文旅资源。朱占东将其纷纷“复刻”到瓷器上。创作关于松花江冬捕的作品,他会多次前往现场写生;为了将雾凇表现好,他以摄影家的标准要求自己,拍摄多张图片在脑海中形成创意后,才动手制作……艺术来源于生活,朱占东也将自己的行伍经历用瓷刻表现出来。他在非洲执行维和任务期间曾为当地孩子捐建书桌,三个孩子的表情和眼睛让他久久难忘,于是他创作了一个表达当时情境的瓷刻作品。朱占东还记得,年7月他在利比里亚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期间,为国际友人雕刻头像,并作为礼品赠送给他们。“我还向国际友人介绍,瓷刻是来自中国古代的技艺。”对方回应称,“欢迎中国艺术走进非洲”。(完)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