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www.wzqsyl.com/文/图 半岛客户端记者 韩小伟今年74岁的王华明有一双灵巧的手,烧火的劈柴,经他手施法就变身成古意盎然的艺术摆件;普通的白瓷器,他一番点化就显现出意境高雅的山水画。退休前,王华明开着火车纵横祖国运输忙;退休后,他最常说的话是“珍惜时间”,要用木雕和刻瓷,留住美好时光。王华明与他的第一件获奖作品。用雕刻展现生活之美走进王华明家中,随处可见各式木雕、刻瓷作品。木雕作品中,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比如树叶上爬行的蜗牛、知了。此外,还有很多小物件,让你难辨真假。半岛记者看到一个小箩筐里装满了花生、栗子、核桃、菱角、豆荚、瓜子等干果,拿到手里仔细一看,才发现竟然都是用各种木头雕刻出来的;墙上一根雕刻丝瓜与一根真丝瓜并排挂着,除了颜色不同,足可以假乱真。在王华明老人家几平方米的“工作室”中,随处可见其惟妙惟肖的雕刻作品,很多作品有浓郁的生活情趣:《拔萝卜》的故事就通过木雕立体呈现在你眼前,几个人物连成一串拔一棵大萝卜,还有一条小狗咬住最后一人的衣服使劲儿拽,妙趣横生。王华明正在雕刻。王华明的木雕作品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传统文化味十足。他用木头雕刻的一件又一件山水人物,意境深远。有一件作品,两名仙风道骨的老者并坐交谈,旁边一名童子正要去打水,他们身后是迎风垂柳、巍峨高山,山中还点缀凉亭,王华明在上面题字:“呼童汲水煮新茶”。还一件作品他很满意:在一棵百年古树旁,5名儿童在玩耍嬉戏,旁边是露出门户的宅院,再往后是大山,远近高低各不同,层次分明意趣生。王华明还创作了不少独特的作品,比如“六龟祝寿”,在木头刻成的半截竹筒里,6只龟在爬行。他解释说,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代表长寿、吉祥,竹的寓意是清高、虚心,又与“祝”谐音,他将两者组合在一起,表达美好寓意。除了木雕,王华明还有大量刻瓷作品。这些作品几乎都是山水画作,用黑色线条勾勒出来,淡雅素净。无论是盘子还是花瓶、茶壶,简简单单摆放在家中,都是一道道“风景”。王华明的木雕《松下问童子》。“我感觉我的头脑中,传统的东西有很多,平时会尽量雕刻出来,然后雕刻得生活气息尽量浓一些。”王华明说,过去许多年中,他创作了数百件雕刻作品,家中都摆放不开了,还都不重样。他将自己生活中喜爱的东西都用雕刻表现出来,展现生活的美好。木雕上他使用最多的是柘木,这种木料有“南檀北柘”之称,经多年使用,他觉得跟很多人使用的黄杨木、红木比也丝毫不差。平时,老人会去集市上购买一些木料或者白瓷器,创作完成后,往往受到亲朋好友的喜爱,他就直接送出去。全靠自学成就雕刻艺术“我自幼喜欢美术,后来渐渐喜欢上雕刻艺术。没有求师,都是自己摸索。”说起学习雕刻艺术,老人说,他文化水平不高,初中毕业后就参加工作了,但多年来一直对雕刻艺术情有独钟。年王华明初中毕业,3年后进入铁路部门工作,他从司炉工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司炉的工作就是蒸汽机车上的锅炉工人。为了能让蒸汽机平稳工作,他和一名同事不断地往锅炉里添煤,十吨煤短短距离里就填进了炉膛里,工作强度非常大。后来,他做了火车司机,到年,蒸汽机早已变成了内燃机,他也正式退休了。王华明的刻瓷作品。为了提升艺术水平,王华明花费了不少力气。因为自觉文化水平低,他平时阅读大量书籍,将名言佳句摘抄到笔记本上,就像学生做作业一样认认真真。他说,这样做的目的是提高文化修养、认知水平,从而更好地体会雕刻作品的文化意境。同时,他还购买了很多论述雕刻艺术的书籍,直接从上面学习创作手法。在他的书架上,还有很多传统书画作品集,他经常翻阅,从上面寻找灵感。每当灵感来了——王华明会根据手头的木料进行反复构思,相当于在头脑中先把雕刻完成了。构思完成后,才动手雕刻,还要根据进度情况不断完善,一直到作品完成并让自己满意为止。创作的整个过程,哪怕是很小的物件,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完成的,往往需要不少时日。在刻瓷上,王华明也花费了大量工夫,上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瓷器上用写字笔画画,然后顺着线条雕刻,随后涂上颜料,用布一擦,就做成了刻瓷作品。最后,封上一层蜡,保护颜料不脱落。相比木雕,刻瓷更考验功力、技巧,手上要有劲儿,掌握得住刻刀,因为一旦手“秃噜”一下,整个刻瓷作品就失败了。随着不断打磨,王阳明雕刻手法越来越高超,年,他加入青岛市雕刻艺术家协会,算是从火车司机到雕刻艺术家的转变,也从此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的家中经常迎来一群爱好雕刻的朋友,大家凑在一起聊个没完,这之后再创作,就多了不少新主意。让时间凝固在作品中在一面墙上,有一幅特殊的作品,那是一幅雕刻在木板上的山水人物图。木板的一侧有个大裂缝,自然古朴,跟雕刻画面相映成趣。“我姐夫当时弄了一批梨木,这是其中的一块下脚料,准备用来烧火。”王华明说,他觉得木头很独特,还不错,就带回家了。根据木料特点,他琢磨着创作了雕刻作品,后来带着参加展览,与会专家的投票结果让他摘得了一等奖。“现在来看,觉得不满意。”对着20多年前的作品,老人摇起了头。他说,无论是人物还是山水,都有可以提高的地方。这些年中,他的技艺不断进步,从以往作品中找到了不足。不仅这一作品,老人手头有很多创作于数十年前的木雕和刻瓷作品,有些虽然落上了一层灰尘,但拿起其中任何一件,他都能讲出一个当年的故事。时光荏苒,在人们提起“时间都去了哪儿”时,王华明都能想到,时间都在他的作品上,那一件件作品记录着他经历的岁月。可能正因为雕刻作品能勾起时光流逝的感叹,老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珍惜时间”。“我退休的时候想,以前做雕刻都是抽业余时间,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退休后可不能浪费时间。”他说到做到,经常在找到灵感时在小桌子前一坐好几小时,晚上睡觉前也要忙活一阵。他并不觉得这样苦或者累。“年轻时雕刻就是玩,后来变成了一辈子的爱好,在雕刻的时候精神上非常充实、满足。”王华明觉得,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欣赏、有审美,充实了生活不说,还收获了愉悦,因此身体也得到了不少益处。经历辛苦的工作、时代的发展进步,让他体会到生活很美好,大自然很美好,人们应该珍惜时光,要对自然充满敬畏和爱。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tp/8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