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像‘印’,不像‘标’。”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体育图标正式发布后,北京冬奥组委体育部部长佟立新道出看到图标的第一印象,这也是大多数人的同感。体育图标透过刀锋所体现出的书法笔意与方寸间的高妙布白,将书法与镌刻相结合,传达跨越千年的悠久传统与生动神韵,展现“方寸之间,气象万千”,并与北京年奥运会会徽“中国印”遥相呼应。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体育图标设计团队主创设计师林存真日前向记者透露了图标的创作历程。林存真介绍说,体育图标最初的创意方案有将近20个方向。在确定文字这个灵感来源之后,她和她的团队第一时间去了中国历史研究院。“我们从甲骨文以及更早期的文化符号来研究怎样使用文字表示运动项目最准确。最开始的创意是用书法表现,但冰雪运动是速度和力量的体现,在尝试书法的时候,有的图标还可以,有的会觉得力量不够。比如在画冰球运动图标时,很难用毛笔表现出冰球比赛中的力量感,我们就想到篆刻,相对于笔法,篆刻所用的刀法力量感更强,于是就决定尝试篆刻思路。”林存真专门邀请了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青年教师、篆刻艺术家张洺贯。林存真进行图形设计,张洺贯用篆刻表达。“大篆和小篆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象形性,这种象形性和冬季运动轻松活动的跳跃感觉比较类似。”张洺贯说。设计团队还结合运动特征、文字结构、篆刻风格形成体育图标基础元素和结构的系统规范。比如运动员的头部、四肢、躯干和雪具该用多粗的线条来呈现。秦汉时期的印章是中国篆刻艺术史上的顶峰,“印宗秦汉”成为后世文人篆刻的“金科玉律”。其中,汉印的风格典雅庄重、古朴淳厚。林存真介绍说,汉印线条相对较粗,是一种很古朴的艺术。在追求汉印风格时,线条加粗后又发现,冰雪运动的力量感比较弱。所以当时做了非常多的调整,线条从粗到细就做了一串变化,看哪个方案更好。体育图标作为竞赛项目的标志,它可以超越所有的语言和文字,无论是运动员、教练员,还是观众,当他们看到标识就知道它所代表的竞赛项目,每个体育图标都充分展现该运动最有特点、最优美、最成功的瞬间。“在正式篆刻图标之前,画图标也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因为图形是高度抽象、概括的,比如一条线,它的角度、粗细、长短,都是高度提炼概括的。如果不了解这项运动,没有很强的图形能力,就很难画出来。画每一个图标之前,草稿必须要在百稿以上,手头才有感觉,你才能画出来。”林存真说,“有的图形出来的速度比较快,可能一两百稿就能出来一个。有的则需要几个人画上千稿,分头画,每个人好几百稿,都达不到我们想要的效果。”图形画出想要的效果后,张洺贯随即展开篆刻工作,可就在这时一些难题又随之产生。“我在用刀刻石头的时候,由于无法掌握石头每一个局部的情况,所以锉刀在锉的比较快时会出现‘崩残’。如果‘崩残’出现在提示速度的位置,它是合适的,但是出现在了身体的结构上,比方说腰部、肩部这样体现身体结构的位置上,它就会对图像的表达有一些影响。简单来说,篆刻这种天然的崩残效果,与图标本身的清晰度、传达运动特征的情况,有一个比较难接洽的问题。”经过设计团队艰苦努力,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北京冬奥会24个体育图标和冬残奥会6个体育图标正式问世。由于北京冬奥会赛时恰逢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此次发布的体育图标的色彩来源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色彩系统中的主色之一霞光红,这也将烘托出浓厚的节日喜庆氛围。体育图标篆刻与汉字相互融合,又一次为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了“中国文化符号”。作为体育图标设计的灵感来源,汉字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北京冬奥会会徽“冬梦”和北京冬残奥会会徽“飞跃”也融入了汉字的处理方式。而同样作为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形象景观核心元素,体育图标的设计也应保持脉络上的一致。“我们做这个图标,最想体现的还是图标背后的文化体系。我们通过奥运会这样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形象,其中就包括把我们的传统和新时代的形象传递给世界。”林存真说。(原标题主创谈北京冬奥会体育图标)来源北京日报记者吴东实习记者卓然流程编辑u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658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