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以笔法入刀法,可谓透网鳞蒋孝达的篆刻
朱广盛/文
壬寅早春,漫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的运河街肆印象展区,看到一商家挂着一幅《二滕书屋印痕》,驻足欣赏,乃蒋孝达先生部分作品印谱。
先生住在扬州风箱巷之时,曾在院中手植两棵紫藤,长势喜人,先生十分喜爱,遂以“二藤居”命名自己的书房。回来意犹未尽,于是又搜罗一些先生作品,缀成小文一篇,聊以纪念。
蒋孝达(—),原名元禧,字孝达。扬州著名书法家、篆刻家、文化学者。祖籍句容,年出生于扬州,年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年4月13日13时40分去世,享年94岁。蒋孝达先后在法院、学校工作,后进入广陵古籍刻印社工作。其父蒋贞金(.5.5-.9.1)是有名的教育家、冶春后社著名诗人,饱读四书五经,撰有史学丛稿外,尚有《约金文录》三卷、《诗录》四卷、《秋弦词》一卷、《缜言》一卷、《约言》七卷、《述治》一卷、《藏碑纪要》三卷、《文艺论丛》三卷、《涵碧山房小品文》一卷、《约金联粹》一卷、《诗钟》一卷等。除《缜言》和与同乡贡少芹编校的《严几道诗文钞》于年出版世外,其他书稿均未付梓。
年,蒋孝达受聘到广陵古籍刻印社从事古籍的编辑整理工作,他选编了《伊秉绶法书集萃》等数十种碑帖,点校的8卷本《明代版刻综录》和25万多字的《中国丛书综录补正》、《里堂道听录》就是他的代表作品。他负责整理编辑的《礼记正义校勘记》(线装本),荣获年—年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蒋老认为,校点“往事”,需要遵循三个原则,一是通书,对原书有整体把握;二要遵循语言规律,这就要具备实实在在的古汉语和古典文学基础;三是要能辨别书中错误,包括借助大量的参考资料。尤其重要的是能熟悉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相关人物。像《芜城怀旧录》、《扬州风土记略》中,共校出讹误与难以索解的文句百多处。其中《芜城怀旧录》所耗费精力最多。
(梅岭春深蒋孝达)
蒋孝达少年时即与篆书结缘,他见到课堂墙壁上张挂的篆书条幅觉得好玩,产生了兴趣,便照着描画。后来经陈含光先生指点,才知道学习篆书应从临摹说文解字部首入门,然后认真临摹秦篆,才有可靠的根基。以后接触到张羽屏、张甘亭、张介臣、张华父等以篆书名噪一时的前辈,得以进一步拓宽眼界。他在国学、书法、篆刻等领域得到了如陈含光、周岫云、朱士奇等诸多良师的指点,尤其在篆刻上,数年潜心研习,艺术精进,也形成了个人治印的理论。他一生刻印千余方,林散之先生评点说:“能以笔法入刀法,可为透网鳞。”透网鳞是什么意思?董其昌在《画旨》说:“若能解脱绳束,便是透网鳞也。”可见林散之先生对其篆刻评价之高。他曾为赵朴初、刘海粟、林散之、李亚如、陈含光、颜裴仙等名家治印,也为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江苏古籍出版社、扬州博物馆等单位刻印,还有扬州名胜诗句印,以及个人所刻自用印等代表作品。
(《学无止境》蒋孝达)
(棣园蒋孝达)
蒋孝达先生研习书印七十馀年,治印章法典雅凝重,奏刀挺拔流畅。林散之评之曰:“能以笔法入刀法,可谓透网鳞。”其以汉印为基础,博采各家之长,不拘一格,所作多在端庄中求变化,尤其注重字形的规范,其章法布局在变化的同时又绝无轻浮生硬之感,印文美观稳重,屈曲处不勉强、流畅处不油滑,富雍容华瞻的气度,最终形成了凝重厚实,大方稳健的艺术特点。
其印谱《蒋孝达治印》年问世,精选了方不同时期的篆刻作品。封面由林散之先生题签,前有蒋孝达自作序、李秋水作序,以及陈含光先生题“句容蒋孝达所刻印”。
(恭贺新禧蒋孝达作)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蒋孝达作)
(篆刻但愿人长久蒋孝达作)
其独树一帜的是,刻印从来不画底稿,只在印面涂墨后即操刀勒石,根据内容操刀勒石,尽得铁笔之妙。根据印文内容直接下刀,而且刻刀还不快,足见其刻印技艺炉火纯青。他自我解释道:“老夫自十有六岁初试锋芒,今忽七十春秋,其间断断续续,所刻印章无虑千数,从不轻率奏刀。人但言余治印不需预画底样,直接以刀就石,做到以铁为笔,殊不知其须先有酝酿成熟之构想,所谓意在笔先,并非信手刻画,一印既成,或不中,或宁可磨去重来,决不敷衍将就,以是所作多能差强人意。吾常谓所谓成功之作,一须站得住,二能经受时间之考验而已”。
(篆刻风雨兼程蒋孝达作)
(篆刻龙马精神蒋孝达作)
(篆刻杏花春雨江南蒋孝达作)
蒋孝达认为,篆书本身是古代文化的遗留,是二千多年以前已经定型的字体,它是在那个特定年代用以传布和记录思想的工具。我们今天讲传承古代文化遗产,其首要任务是如何保护好这份宝贵的遗产,并不要求把古老的篆书改变成现代化的传布和记录思想的工具,更不允许某些人借“古为今用”或“创新”的名义把古老的字体“改造”成非驴非马的假古董,使“传承”工作成为虚伪的口号。
(篆刻一览众山小蒋孝达作)
(篆刻真心诚意之宝蒋孝达作)
(自强不息蒋孝达作)
他认为:“篆刻一道,之所以称为艺术,在于能予人以美的享受,其风格或为古朴,或为纤细,要以典雅庄重为重,既不可呆板单调,更忌粗糙狂怪,令人望而生厌,夫文字乃治印之基本,自应力求规范,便于辨识,无论篆籀,抑或鸟虫变体,莫不为有所本,诸文字之间,尤须般配协调,不能各行其是,近人每有故作奇诡之状,或牵强附会,故作玄虚,俱不足为训。”
(原创作品,谢绝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