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老祖宗的手艺,不能弄丢了
“我觉得这就是匠人精神。工艺讲究传承,故宫里的那些东西是我们祖师爷做的,几百年后,我们能修,而且能修得很好,是对祖师爷的一种告慰,这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匠人的传承。几千年的技术,一辈一辈传下去,不能说到了我们这辈给弄绝了。”
全文字,阅读约需14分钟
新京报记者陈亚杰编辑袁国礼校对赵琳
7月19日,北京石景山模式口大街的燕京八绝博物馆展厅内,摆放着金漆镶嵌百宝嵌花鸟捧盒、花丝镶嵌繁花手包、雕漆寿桃捧盒、牙雕十八学士、京绣龙袍等精美的非遗工艺品。
展厅后面的大师工作室内,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雕漆大师海燕正在制作一把客户定制的“雕漆龙椅”。椅背的纹样上有一条正龙,左右两侧各置一条游龙,每条龙嘴前都有一颗珠子,形如龙追珠。周围祥云环绕,下饰有水纹,寓意蛟龙出海。清朝时期,这是皇帝宝座才有的纹饰。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下设作坊,汲取了当时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清王朝覆灭后,宫廷手工艺人流入民间,逐渐形成了包括玉雕、景泰蓝、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传统手工技艺,“燕京八绝”的称呼也逐渐流传开来。目前,“燕京八绝”全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技艺也在与时俱进。过去只用于制作“皇家”用品的燕京八绝,如今创新制作出了具有时代感的工艺品,印有九龙壁图样的冰箱贴,北京冬奥会期间推出的,运用了金漆镶嵌平磨螺钿工艺的燕京八绝冰雪原创手表,等等。
而缺少传承人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希望将非遗工艺的价格降下来,普惠大众,取得收益,从而反哺传统非遗技艺,“必须要让手艺人吃得上饭。”
仍在坚守的燕京八绝传承人们眼下思考的,是如何创新,让这些非遗工艺走进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喜欢这些传统工艺,让优秀的传统工艺传承下去。
▲金漆镶嵌百宝嵌花鸟捧盒曾经在美国展出,引起人们惊叹。新京报记者戚厚磊摄
━━━━━
“皇家”工艺
36岁的海燕将设计好的龙纹图在画纸上描黄——一种稀释后的黄色粉末,用于将设计好的图案从图纸上转印到漆胎上,之后通过描白确定图案,再进行雕刻。
海燕介绍说,纹样的设计参考了乾隆时期的作品,但对龙的形态略有改动。乾隆时期的龙脸短、爪子直,新设计的龙略微改动后,看起来更加飘逸。
资料显示,在古代,雕漆很难在民间完成,其制作大致分为八大工序,七十余道小工序。仅所用“漆”的制作而言,需要将从树上采集到的大漆,加入一定比例的熟桐油,调和为“油漆”,然后通过“光漆”工序,一层层地刷漆。
海燕正在使用的漆胎,厚70毫米,需要刷道,每刷一道需要等待1-2天,等前一层的漆干了,才能再刷下一层。仅底板的制作,就需要四个月左右的时间。刷漆的环境需要温度在25℃-30℃、湿度在80%-85%之间,“现在基本上都是五六十岁的老人在做这个,年轻人很少。”
▲7月19日,海燕在制作一把客户定制的“雕漆龙椅”,此时正在描黄。新京报记者戚厚磊摄
雕漆又称剔红,根据学者考证,清乾隆皇帝对雕漆情有独钟。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漆器中,有海水游龙纹的桶形盒子,有刻着水仙、桂花、梅花、菊花和兰花图案的笔筒,而刻有乾隆御制诗的明朝雕漆就有数十件。他题写的《咏永乐漆盒》赞道,“果园佳制剔朱红,蔗段尤珍人物工……三百年来此完璧,文房抚古念何穷?”
而乾隆的雕漆宝座——清剔红龙纹宝座,现藏于英国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美术馆。
距离海燕所在工作室不远的另一间屋子里,36岁的北京市三级工艺美术金漆镶嵌大师侯雪,正在制作一个柜子的柜门。他使用的是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中的“平金开黑”工艺——将金箔贴在漆物之上。
“刷过漆的地方是有黏性的,中国古人讲如胶似漆,漆和胶是一样的,是一种黏合材料。”侯雪说,“平金”要贴得平整光滑,“开黑”则是以黑漆为墨,画出纹理,然后“晕染”,营造光影感,使得整幅画立体有层次。
侯雪的工作室里有一个已经成型的柜子。黑色的柜身上,黑金交替,使得远山叠叠,楼宇隐现,庄严大气,苍劲古朴。
金漆镶嵌髹饰技艺,是以木胎成型、髹漆,然后在漆底上运用镶嵌、雕填、彩填、堆古罩漆、刻灰、平金、断纹、刻漆、金银、罩漆等装饰技法。
这一技法同样用于制作古时皇帝的椅子。故宫博物院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内,游客隔着门前栏杆透过殿内昏暗的光线看不真切的龙椅,就是用金漆镶嵌工艺制成。同样使用此工艺的,还有悬挂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牌匾。
▲7月19日,侯雪正在使用金漆镶嵌髹饰技艺中的“平金开黑”工艺制作柜子的柜门。新京报记者戚厚磊摄
年,侯雪到故宫修文物,发现宫里所用的床、书案、画案、梳妆盒等,“有很多用的都是金漆镶嵌技术。”
海燕和侯雪的工作室和燕京八绝博物馆一起,坐落在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大街的承恩寺内。古寺的大雄宝殿是博物馆的展厅,放置着京绣龙袍、宫毯《花坛》、仿清宫景泰蓝《万寿无疆》碗、牙雕《轻舟雅趣》摆件、金漆镶嵌百宝嵌花鸟捧盒、雕漆寿桃捧盒等非遗工艺美术品。
主展厅向北,古寺法堂和多间厢房是燕京八绝的主题展厅,黄花梨的桌子上摆放着花丝镶嵌的工艺精品,金丝楠木的柜子上摆放着景泰蓝。这些工艺精品没有被放在玻璃罩中,静置在桌子上,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
此外,游客还可以到海燕、侯雪的工作室中,听他们讲解非遗工艺的制作过程。“我们希望人们可以近距离感受国粹,了解这种文化、技艺,未来还计划让游客能自己体验制作。”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馆长柏群说。
━━━━━
断代的传承人
7月21日,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胡昕正在用金漆镶嵌里的“金髹淡彩”工艺,绘制一扇《海屋添筹》的屏风。她和学徒一起,已经绘制了半年,大体已经画完了,还需要将山石、楼宇的细节补充完善。
“海屋添筹”古时用于祝人长寿。宋朝以后,人们常用山海、楼阁、仙鹤、老翁构成“海屋添筹”主题画。
▲7月21日,胡昕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拿着颜料,在完善屏风中的细节。新京报记者戚厚磊摄
“金漆镶嵌的传承至少断了2-3代。”胡昕今年已经65岁了,按照她的理解,在她后面应该有五十多岁、四十多岁的传承人。但现在,在她下面只有一批二三十岁的传承人,而她还在带学徒。
胡昕的听力下降了,做工时还需要戴上眼镜,眼镜腿用黑色的线连在一起,挂在脖子上。
身材瘦小的她,不能像旁边的学徒一样坐着画,只能站着,弯腰伏在案上,一手拿着画笔,一手拿着颜料,描绘山水。
胡昕在本世纪初便已经退休了。年,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大师工作室,她又被返聘回来,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北京市一级工艺美术大师、北京金漆镶嵌有限责任公司已故董事长柏德元生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后继乏人是他最大的担忧。据他回忆,当时厂里很多技艺精湛的师傅已经步入暮年,年轻人却寥寥无几。厂里只能采取退休返聘的办法,让身怀绝技的老师傅退休以后继续留在岗位上,传承技艺,培养年轻人。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陆续恢复了多家“燕京八绝”作坊,后来归并成为北京金漆镶嵌厂、北京珐琅厂等工艺品厂。胡昕记得,那时候做屏风、桌子,也做电视柜,主要是出口“赚外汇”,厂里最多的时候有两千多名职工。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外贸环境发生变化,订单骤减。当时柏德元刚刚出任北京金漆镶嵌厂厂长,他此前接受采访时回忆,当时工厂的全部资产只有万元,而负债高达万元。全厂多名员工,连续几个月发不出工资,企业陷入严重困境,濒临破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手工艺人大量流失。
年,北京金漆镶嵌厂决定,以明清古典实木家具为突破口,开发出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典风韵的系列产品。次年,北京金漆镶嵌厂终于从生死边缘爬了回来。柏德元说,也是从那时开始,他深刻认识到,除了要让企业良性发展下去,更重要的是要让金漆镶嵌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不能让漆艺文化在我们这代人手中失传。”
后来,北京金漆镶嵌厂又改制为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
▲燕京八绝博物馆主展厅内,摆放有景泰蓝、金漆镶嵌、雕漆等精美的非遗工艺品。新京报记者戚厚磊摄
上个世纪,同样以出口外贸为主的雕漆行业,则走上了另外一条发展道路。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雕漆技艺传承人李志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年,北京雕漆工厂破产,传承人流失。目前,雕漆多以大师工作室的形式存在。“现在北京直接从事雕漆工艺的,人数超过10人的工作室仅5家左右。”据他估算,目前雕漆行业从业者不足百人。
中国特级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大师张同禄在一篇口述文章中回忆,他曾担任北京工艺美术厂技术副厂长,该厂以生产景泰蓝、玉石雕刻、象牙雕刻、雕漆、花丝镶嵌等手工艺品为主。年,北京工艺美术厂申请破产,他和厂里的多名职工一起下岗,赋闲在家。
一天他去看画展,背后有人喊他“张总”,回头一看,一位女士正在树阴下给人理发,是以前厂里的同事,雕漆工艺的八级工,属于雕漆行业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人,“那双本应该拿着刻刀的手,却拿起了剃头刀。”
为了传承景泰蓝技术,张同禄带着原来的几十位同行成立了景泰蓝工作室。
海燕在十几年前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学的是漆艺。当时学校里有两个大师工作室,一个是景泰蓝,另一个就是雕漆,她和大她一届的师兄刘楠选择了后者,两个人就这样入了行。毕业以后,她和刘楠在各个大师工作室之间徘徊,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不同的雕漆技术,“有的大师擅长刻山水,有的擅长人物。”
━━━━━
从“师傅教教我吧”到“徒弟你学吧”
在胡昕画案的另一侧,年出生的丁少琪正在给另一扇屏风上的桃花勾线,“细化一下”。
目前她在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就读,学习的第六年来到北京金漆镶嵌厂实习。现在她已经可以独立负责一些画作,屏风背面的诗和左右两边的山水都是由她绘制的。
在学校的第一年,丁少琪学习绘画基础,第二年才选专业,“很多专业,比如雕漆、玉雕、花丝、金漆。我当时什么也不懂,感觉漆器好看,就选了这个专业。”
“老师掰开了、揉碎了,把这些工艺一步一步教给我们,包括怎么调灰、怎么刷漆,就连洗刷子都有特定的流程。”半年后,丁少琪自己做出了一个小茶叶罐。
▲7月21日,年出生的丁少琪正在给另一扇屏风上的桃花勾线,“细化一下”。新京报记者戚厚磊摄
北京市工艺美术高级技工学校始建于年。副校长刘金芳回忆,学校建校之初开设了一些非遗专业,但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因为招生等原因停了。
年,刚刚上任的校长孟繁民发现,当时学校以现代工艺美术专业为主,传统技艺教学少之又少。
他决定以玉雕专业为突破口,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玉雕技艺传承人王希伟进入学校,开展教学及实习实训,“无论从技术水平还是市场反馈看,玉雕专业都相对成熟,人才断档又尤为严重。”年,孟繁民在接受采访时如此表示。
此后,学校又陆续恢复了雕漆、景泰蓝、花丝镶嵌、金漆镶嵌、宫毯等专业,采用在学校建立大师工作室、校企共同办学等方式。
但职业学校教育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丁少琪刚刚分班时,班上有14名学生,到了第六年,只剩下5名同学,现在仅有两人在从事金漆镶嵌工艺。
“技工院校学生的学历社会认可度还是比较低,学生的工资待遇普遍偏低。”刘金芳说,十年来,他们一直在积极地探索,通过双师引领、项目支撑等方式,希望可以激发学生对非遗技艺的兴趣。
侯雪在年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他本想去应聘杂志社的插画工作,但在机缘巧合下遇到了柏群。柏群带着他到北京金漆镶嵌厂转了一圈,厂房里摆放着龙椅、镶满宝石的屏风,“好看”,他被吸引,从此留了下来。
侯雪记得,自己入行时,北京市已经没有学校开设金漆镶嵌专业,北京金漆镶嵌厂开始从社会上招聘美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做学徒。之后的几年,陆陆续续地招聘了二三十人,但是有的坚持三四年,有的不到一年就走了。
侯雪刚刚进入北京金漆镶嵌厂做学徒时,“光打线就打了一年”,拿着颜料在柜子边上画白线。
行业也在不断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之前是师傅教教我吧,现在是徒弟你学吧。”
不被社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