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铜版画自明朝传入中国,一直兴盛不衰,清朝

发布时间:2022/10/2 14:39:00   

文艺复兴前期的欧洲,意大利、德国的手工业相当发达,雕刻匠师们最初用雕刻刀直接在金属(主要为铜制品)器皿上镂刻装饰图案,而后将铜版凹纹制作应用于印刷,即成凹版的制版工艺,随着凹版印刷的发展进而又出现了铜版画艺术。

意大利传教士玛窦像

明万历十九年(年),传教士利玛窦来华,携来宗教性内容的铜版画“宝象图”、“圣母怀抱圣婴”等四幅,赠与当时的制墨大家程大约。程氏将四幅铜版画以木版摹刻收入其著作《程氏墨苑》,其雕刻技法已能表现出富有强烈明暗对比、形象生动逼真的西洋铜版画风格。

如前述清代宫廷铜版画的刊刻始于康熙五十二年(年)的《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意大利传教士马国贤于康熙五十年(年)受罗马教廷派遣,经教皇特使推荐进入清宫服务,同年被任命为宫廷画师。

马国贤将其了解掌握的欧洲铜版画雕刻技法带入中国宫廷,几经试验和改进终获成功。当《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铜版画呈献在康熙皇帝面前时,大获好评,皇帝不仅非常喜爱,还命将这些作品复制赐予皇子、皇孙及亲王。

铜版画(网络配图)

年马国贤返欧途经英国时,还曾将这批他根据中国画家蓝本刻制的铜版画中的一部分赠给布林顿勋爵等人。清代宫廷第一次制作的铜版画作品,就这样远播欧洲。但这套作品在水平上较欧洲当时铜版画作品相比仍略逊一筹。

乾隆朝是清代宫廷铜版画刊刻的繁荣时期,技艺也达鼎盛。清王朝经历康、雍、乾三朝,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文化事业也如日中天。为宣扬武威战果,清廷相继刊刻印刷了一系列铜版战图,如《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16幅,《平定两金川得胜图》16幅,《平定台湾得胜图》12幅,《平定安南得胜图》6幅,《平定廓尔喀得胜图》8幅,《平定苗疆得胜图》16幅等

另外,还有以苑囿景观为题材的《圆明园长春园图》铜版画20幅,舆图铜版画作品《皇舆全图》。在目前所知的清代宫廷刊刻的12种铜版画作品中,乾隆一朝就有8种,可见当时刊刻之盛。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专门送至法国雕印的《平定准噶尔回部得胜图》,无论是构图方法、人物造型、景色描写,还是明暗凹凸、投影透视等技法,都反映出了当时欧洲铜版画制作的最高水平。

清内府自康熙五十二年(年)首次刊刻完成铜版画《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诗图》,至道光九年(年)的《平定回疆得胜图》,总计刊刻完成铜版画12种。

其中宣扬武功表现清廷征战的作品有8种92幅;宫廷园林题材的作品两种56幅;并两种铜版舆图。由于铜版画制作工艺非常复杂,对绘图、雕刻、印刷及所用纸墨等材料要求也非常严格,非普通作坊可以制作和广泛流传的,因而现存的这几部铜版画作品就更显珍贵。

乾隆朝以后的清宫铜版雕刻也随着清廷的衰微而难以为继,之后的清内府仅刊刻了两种铜版画作品:嘉庆三年(年)的《平定狆苗得胜图》和道光九年(年)的《平定回疆得胜图》。

本文摘选自《紫禁城》年3月刊《清代宫廷铜版撷英》原文作者:翁连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99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