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云南剑川古城一中年男子,爱书法刻过100
在云南,我看过游人熙熙攘攘的丽江,到过风光旖旎的香格里拉,去过风情迥异的泸沽湖……但旅行归来,时常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被很多人忽视的,位于大理和丽江自建的一座古城——剑川。没有丽江的繁华热闹,没有大理的风花雪月,在滇藏公路国道旁,剑川古城守着保存完好的历史文脉,如如不动。
走进剑川古城,一家不起眼的刻章店引起了我的注意。窄小的店面,陈旧的设施,小小店铺里架子上摆满了各种纸张,墙上挂满了写好的对联,在店铺入口处,是长条桌子拼起来的工作台,桌子的左侧放着一个长方形的木盒,里面摆放着不同规格、不同材质的章坯,盒子右侧放着各种刻章的工具。长条桌子后面的架子上也放了各类印章,店铺中央是一张四方大桌,桌子上除了贡品,还有刻好的印章,写好的对子和杂乱的纸张……走进这间空间很小,却内里乾坤的店铺,我有些吃惊的睁大了眼睛。
在中国艺术文化中,一枚小小的印章,却以或苍茫或玲珑的印面,积淀着中国人厚重的文化信息,浓缩着几千年文化审美意识,述说着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和鲜活的创造者形象。众所周知,经过这数十年间的发展,机械化、流程化、快速化生产的商品早已走进中国的大街小巷。而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剑川古城里,还有人在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里,仍然坚持手工制作,精雕细琢。让人不禁赞叹店主人的匠心不改,也让人感慨手工的魅力。
“和以前比,现在的手工印章生意可难做多了。”和我们聊天的时候,店主人杨大明说。“以前情况好的时候,一天还能接几单;现在情况都不大好,经常一天接不到一宗生意,好在这个小门面是自己的,不用担心房租。这不为了多赚点,我平时还写写对子,红白喜事的帖子,能赚几个是几个吧。”杨大明笑道。
杨大明说,自己喜欢篆刻是小时候就有的爱好,他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书法家,不仅如此,而且篆刻也很有名。他哥哥遗传了父亲书法的特长,而他初中毕业以后就子承父业,干起了祖传的老本行篆刻。从他继承这个铺面到现在,算下来也快30年了。做这个行业虽然赚不了多少钱,但是自己很喜欢。每天来店里看看书,写写字,练练刀工,也很充实。
杨大明说,自己在店里加了写对子和红白喜事帖子,也不仅仅是为了多赚点,更重要的是,要刻好章,就要先写好书法。正、草、隶、篆这四种字体,都要会写。要想做得好会写还不算,熟练地反写也是必备的技能。
现在,杨大明闲时依旧翻阅古文化书籍,精进着这份传承下来的技艺。他说自己虽然刻了有多方印章,但仍觉得没有父亲刻得好。虽然现在来刻章的人门可罗雀,但杨大明依旧坚持一枚红色的章坯,几把雕刻刀,坐在桌子前,一坐就是半天。与其说他是在等待顾客,不如说他是在守护这份继承来的珍贵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