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发展 >> 中国传统文化,书法与篆刻,用刀的方法
本文乃作者姜莹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在未说怎样用刀去刻之前,先说一下刻刀木身的问题。一般篆刻家使用的刀子,都是平口双面开刃的,可备大中小三把即敷运用。刀杆有的稍薄,有的稍厚,可视各人习惯而定,不必强求一律。吴昌硕、齐白石两位所用的刻刀,都比较厚重,使用起来沉着有力。刃口不宜磨得太锋利,太锋利了,刻出来的字口反而显得太光滑,缺少浑沦的感觉。据说吴昌硕就是用钝口的刀直下深刻的。执刀的手势,本体和执笔相同。如果刻大的印章,也可以采用握拳的手势来刻,即将刀子紧握在手掌中,力量会更大一些。
篆刻家使用的刀子前人对于用刀的方法,说了许多,有所谓正刀、双刀、单刀、复刀、反刀、切刀、飞刀、伏刀、轻刀、舞刀、涩刀、留刀、补刀、冲等等,大都是巧立名目,英雄欺人。根据我个人的实践经验,用刀之法,不外以下四种:顺入双刀法,刀子运行的方向是由上到下,或者说是由外向内,有如书法写竖画一样。每一笔画分两刀刻成,即先刻右边线的一刀,然后掉转头来,再刻左边线的一刀,笔画就出来了。如还有不足之处,可略加修饰,但不能修得太多太零碎,否则就没有精神了。
用刀的方法顺入单刀法,刀子运行的方向和上一种相同。每一笔画只用一刀刻成,也是由笔画的右边线下刀,横画可以掉成竖画方向刻。刀的角度应比上一种多倾斜一些,如果下刀太直,刻出来的笔画就不够粗,但倾斜过分了,笔画又会太浅,应掌握适当。逆入双刀法,刀子运行的方向与前两种相反,是由下而上,或者说是由内向外推出去。每一笔画也是两刀刻成。逆入单刀法,运刀方向与上一种相同。每一笔画一刀刻成。
顺入单刀法以上这四种刀法,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时要重一些,有时要轻一些,有时要快一些,有时要慢一些,有时是直切下去,有时要平拖过去,有时刀锋要显露一点,有时又要把刀锋隐藏掉。如何运用恰当,并无成规可循,全在熟能生巧。总之,用刀如用笔,笔法与刀法相通。古人把刻刀称作“铁笔”,这很有道理。齐白石曾经说过,刻印有三种刀法:刻、蚀、削。所谓“刻”,就是用刀如用笔,沉着痛快地刻下去,不假修饰,自然成趣。这是唯一正确的方法;所谓“蚀”,就是象蚕食桑叶一样,小点小点地啃进去;所谓“削”,就是象削果皮一般,一刀又一刀地轻轻地削出来。这后两种都是错误的方法,绝对刻不出笔法和精神来。
齐白石zuank一般初学阶段,往往不敢大胆奏刀,或者顾到笔法又顾不到刀法,粗细轻重也掌握不好,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气馁。待到日久功成,刀与笔融会贯通,刀法笔法浑然一体,这就达到成熟的境界了。刻边款一方印章刻好以后,可在印侧加刻款识。边款的格式,如字数不多一面可以容纳完的,应刻在左侧面。如两面才能刻完的,应从内侧面刻到左侧面。两面以上才能刻完的,始于左侧,终于右侧或内侧面。刻边款的书体,楷书或行草都可以,也有用篆隶书刻的。刻法是先用墨涂黑刻面,然后用单刀法随手去刻,颇有奇趣。如初学刻时字形及行款掌握不熟,也可以用小楷笔先写在石上,然后照着笔画去刻,但总不如随手刻成的富于自然趣味。“皖”、“浙”诸派名家刻边款极佳,文字内容也隽永清新,可以取法。
楷书篆刻印章材料明清以来篆刻家使用的材料,以石为主,间或也有用牙、角、竹、木、晶、玉之属刻的,但总不及石印之容易受刀,能充分表现笔法和刀法。通常使用的印石,以寿山石(产福建福州市)、青田石(产浙江青田县)、昌化石(产浙江昌化县)三种最好。寿山石中的田黄、田白、鱼脑冻、芙蓉冻,青田石中的灯光冻、牛角冻,昌化石中的冻底鸡血等等诸品,质地细腻,光泽莹润,为印石中的上品。其次则莆田石(产福建莆田县)、楚石(产湖南)、闽清石(产福建闽清县)、孔雀石(产云南,即铜绿矿)等亦可使用。
印章印泥印泥好坏直接影响到印章钤出后的艺术效果,故不可不讲究。市上所售的印泥,最好是用朱砂制成的,其色正朱,鲜艳而又沉着,而且经久不变色。杭州西泠印社所制,颇负盛誉。其次为朱膘印泥,色逞桔红,耐久性不及朱砂印泥,但亦可使用,以福建漳州所制为佳。再其次为银朱或洋红印泥,时间长了会变色。印泥要善于保养,才能经久不坏。须贮于瓷盒之中,时时搅拌翻晒,以保持色泽鲜艳。忌用金属盒子装,因为金属能败颜色。
参考资料《中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