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木匠手工制作逐渐被机器取代的时代,传统的锯、斧、凿、刨、钻、墨斗都已经成了博物馆的陈列品,木匠这个职业正在消失。然而总有执着于初心,坚守传统,倾尽时间与物力为手艺的传承尽心尽力的人,做了一辈子木工的郑安全,不仅是一名手艺精湛的传统木工匠人,更是一名将中式榫卯结构巧妙融合了创新思维,设计制作了各种巧妙的实用木器,拥有多项专利的新一代巧匠。近日,在中国科技馆大讲堂,郑安全带着他精心制作的传统手工木器,讲述他的木艺人生。△郑安全在制作木器“从前慢”生活值得细细打磨白发白须,戴着黑框眼镜郑安全长相酷似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他不善言辞,如果不讲话,他坐在那里严肃而沉默,儒雅的模样不像木匠,更像一位艺术家。在中国科技馆大讲堂,对传统木匠手艺感兴趣的现场观众都被他带去的纯木“机关盒”难住了,大家试了半天都打不开。这个盒子上面的部分通过榫卯的相互配合、交汇,借助杠杆原理,相当于一把锁。整个盒子多个部件,靠榫卯之间环环相扣,展现出结构的巧妙性。郑安全出生在浙江余杭塘栖古镇,京杭大运河从这里经过,他的童年画面里,家里曾经有很大的厂房和门面。20世纪七十年代,他初中毕业作为知青下乡,下乡之前,想既然喜欢木头,就去学了木匠手艺傍身。从此在木工这个行业里,他凭借兴趣而不是为了谋生,做了大半辈子。木匠手艺也让他结识了相濡以沫的妻子。有木工手艺,闲来总有人上门请打家具,也就是在给妻子家里打家具的时候,两人相识、结婚,一起在杭州工作。结婚用的成套家具,不用说通通都是郑安全亲手打的,那个时候木料紧张,他到处搜罗来碎木料,细心打磨、榫卯拼接,打成了六件套。他一直将手艺融入到生活中,组建家庭后的三十几年里,这样“私人订制”的实用小家当,家里大大小小多件日用物件,都是他亲手制作,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与生活相关,从设计装修房子到妻子的发簪。他的本职不是木匠,做出来的东西却比木匠还精细,家里所有修修补补的东西,他全部揽下,让妻子使用起来会更舒服,更顺手:炒菜铲子装了个木手柄后,更好使上劲了,量米杯每次装满正好是两人份……跟朋友一起参加做筷子的体验活动,他拿做筷子的木料,做了两支发簪,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妻子。△郑安全制作的微缩家具四季轮回,唯有热爱不变他把生活过成了“从前慢”的诗意栖居,四季轮回,唯有热爱不变。他的本职,是做水处理的,木工,却是他的爱好和手艺活。他爱木头如命,装修余下的木料从来不会扔,有时候在街上,看到别人丢掉的木头,如果品质好,就会捡回家。在公司的办公室旁边,他有一个专门的木工工作室,有空就去做一点,他还自学CAD建模,木工的图纸都可以用电脑画出来,这让妻女佩服不已。郑安全给妻子做的礼物,全是“人间孤品”:比如一根木质中国结,挑选一小条木料,用刻刀刻成波浪形,六根小木条交错穿于一体,再穿珠线,六根细木棍榫卯配合,结合之后散不掉,令人叹服他构思之巧妙。和妈妈一样,女儿郑若行也收到过许多爸爸的礼物,在女儿的记忆中,爸爸给家里做过很多东西,他像有机器猫的魔法口袋一样,默默地给家庭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女儿至今很怀念跟爸爸一起做手工的时光,停电的时候就用蜡烛滴下来的油做小东西,还一起用锡做小玩具等等。因为搬家,老家具不方便带走,郑安全依照自己家里原有的家具模样,按比例做了一套一模一样的微缩家具。因为他觉得这些家具也确实反映了那个年代的面貌,也可以留给后代的。他越做越多,家里的做完了,就开始做外面的,每年几乎都要做好几件这样的微缩家具,摆在橱窗里作为自己的收藏品。郑安全的种种木匠巧思被女儿看在眼里,身为电影制作人的她决定拍一部关于爸爸的纪录片,《爸爸的木匠小屋》就这样诞生了。△木质中国结一部纪录片让他成了“网红”《爸爸的木匠小屋》这部纪录片顺时令成集,从头年芒种播到次年小满,每个节气一集,郑安全则根据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做一个小物件。没想到纪录片大受欢迎,引来近千万点击量,片中精湛的木工技艺和新奇的发明获得了观众们的喜爱,一举使郑安全成了木工圈的超级网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郑爸爸”。纪录片年5月开始拍摄,已经拍了2季,每个节气出一个视频,目前为止一共出了48集,豆瓣评分9.2分。他还根据自己的创意和制作过程出版了一本书《爸爸的木匠小屋,创意木工小课堂》,跟大家分享制作工艺。对于郑安全来说,世界再嘈杂,他的内心也是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予的木头,先成就它,再之后由它成就自己。当木头遇到他,木头将不再是木头,而是被赋予了灵魂。木工是所有工匠中最严谨、最富有逻辑、技艺最高超的一群,郑安全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感慨,学手艺要学到位,把传统的东西都学到了,灵感自然就来了,基本功练好了,功到自然成。自从打开了拍纪录片的这个匣子,创作的灵感就水到渠成,一发不可收拾。其实灵感的来源,就是常年木工经验的积累和对生活的观察。△鸟巢郑安全的第一件作品鸟巢,是利用榫头与木料之间的交叉、位移,使得整个鸟窝封闭,仅以背后的一只木条锁住整个小屋子,那最后的木条宛如一把钥匙。而清明时节,郑安全所做的工夫茶茶盘,则在四边固定盘底时,巧妙地使用了两根“竹弓”作为弹簧,将底板固定牢。“大雪”节气里,郑安全创作了“凳子拐杖”,他说,“这把凳子拐杖,我父亲在的时候就跟我提过,可那时没做成,倒是现在做出来了。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在他的手下,木作们都用榫卯结构,不用胶水,得以“本真示人”。他认为,好的木作不应当过度强调外观设计,而是用结构、用巧思来说话,来给木作注入灵魂。谷雨的归家灯笼、惊蛰的燕尾榫糕点盒、小寒的手炉、白露的甜米酒架、夏至的伞居……在郑安全的经验里,只要能够画出设计图,就没有他造不成功的东西。郑安全拥有研究事物的执着和解决问题的智慧,对于木工技艺这种事,郑安全说,年轻人只要肯学,就会学得很快。我们以前是师傅不教也不会教,完全靠自己琢磨瞎折腾,走了好多弯路。另外,以前学要用很长时间,比如一块木头必须刨得很方,现在这部分机器可以替代。然后就是技巧了,师傅一讲,上手很快。传承固然重要,关键还是要年轻人喜欢,肯学。只有创新了,现在的年轻人才会喜欢,传统技艺才有人继续下去。(燕赵都市报记者陈晓红文/图)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