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水暖鸭先知。初春四月美在清明,美在谷雨。谷雨前后的菏泽是最美的,48万多亩牡丹呈现“连阡接陌,艳若蒸霞”的壮观之美,整个菏泽城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牡丹虽美但花期短,潜心刻瓷四十余年的菏泽刻瓷非遗传人马宪荣,凭借一把刻刀,让牡丹在瓷器上飘香。刀与瓷的撞击,花瓣经络可见,毫厘之间,尽显大千世界。刀与瓷的撞击,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位于菏泽牡丹区吴店镇鹁鸪堂村的一处平房内,都会传来一阵叮叮当当的敲打声,熟悉情况的邻居知道,村里的“名人”马宪荣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循着声音,记者走进一处新盖的房屋,推开门的那一刻,敲打声更为清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其间又透露着一种金石质感。此时,菏泽刻瓷非遗传人马宪荣,正专心致志地伏在案边,一手拿锤,一手持刀,刀与瓷的每次“相会”,都深入瓷盘“肌理”,加之娴熟技法地巧妙运用,一朵牡丹的“筋骨”跃然于瓷盘上。“由于城区居住的地方拆迁,我又想找一处僻静之所,就把工作室搬到了老家。”看到瓷面上轮廓初显的牡丹,马宪荣方才满意地放下小锤和刻刀,摘下了老花镜,与记者交谈。马宪荣虽已年过六旬,却神采奕奕,两眼炯炯有神。环顾马宪荣的工作室,摆设很简单,除了橱柜上的刻瓷作品,以及桌面上的刀凿、锤子和颜料外,别无其他东西。初识马宪荣的刻瓷作品,观有笔墨,触有手感,是金石刀器与水墨瓷器的碰撞。既有未加颜料,只凭雕刻深浅体现黑白,人物的每根发丝清晰可见,又有栩栩如生花鸟鱼虫、峰峦叠翠的山水风景。在马宪荣的众多作品中,刻瓷牡丹备受众人赞誉,经过多年的摸索和研究,马宪荣的刻瓷牡丹别具一格。她刀凿下的刻瓷牡丹神韵十足,色彩艳而不俗。一朵朵牡丹经过刀与瓷的撞击,极具金石之感,花瓣层次鲜明,给人以美丽、富贵。因此,她的刻瓷牡丹时常被外国友人“点名”作为纪念品。马宪荣说,刻瓷不仅是简单的雕刻,更是容纳了绘画、书法篆刻等技法之精妙,要有恒心,久经磨砺,方得精品。马宪荣正是凭着这股韧劲,将平常人视刻瓷为坚硬的“百炼钢”,在她手中炼成了“绕指柔”。一把小锤捶打四十年,锤炼的更是人生马宪荣有一把小锤,跟随她已有四十余年,它见证了马宪荣的成长,以及对刻瓷这门工艺的坚守,这把小锤已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的祖辈中,有走街串巷吆喝锯盆锯锅的老手艺人。”马宪荣说,当时因条件有限,人们都生活节俭且精打细算,家里的锅碗瓢盆烂了或裂了纹,都不舍得扔掉,而是对旧的修修补补钉上几个锯子继续使用。为了保证修补质量,老一辈人会在补后的锅碗瓢盆上刻上记号,一旦出现问题,免费再修补。“随着时间演变,我爷爷这一辈就已经可以在瓷器上雕刻简单的图案。当时还年幼的我在一旁也学着敲敲打打。”受家庭熏陶,少年时代的马宪荣就喜欢上了工艺美术,从9岁第一次在碗上刻字,到19岁第一次接触刻瓷,马宪荣被这门“叮叮当当”的艺术深深吸引。年从山东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她进入成武美术厂从事美术设计制图工作,后主攻刻瓷。从那以后,小锤、刻刀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刻瓷与其他工艺不同,持一把刻刀在光滑的瓷器上刻字已经不易,何谈画出花鸟鱼虫、山川河流。“刻瓷创作一般要经过构图、勾线、镌刻、着色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需要创作人一气呵成,不允许有任何失误。”四十余年里,马宪荣已记不清凿裂了多少瓷盘,手上划破了多少口子,即便是在寒冬季节,手被冻得通红的她也放不下手中的小锤。都说“不疯魔不成佛”,正是马宪荣对刻瓷的这份痴迷,多年来获得的奖项和荣誉无数,同时也带动了菏泽刻瓷艺术的发展。建刻瓷艺术馆,让民族传统文化继续发展继承随着知名度的增加,马宪荣的刻瓷作品成了“香饽饽”,传承人重任在肩,她聚焦于如何将刻瓷这门传统工艺“开枝散叶”,让这门老手艺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年,马宪荣注册成立了菏泽马宪荣刻瓷艺术研究所,免费招收美术专业知识过硬、热爱刻瓷艺术的大学生。通过培训,他们很快成为有理论、会操作、善研究、勇于创新的新型刻瓷艺人。此外,马宪荣还积极组织和带领菏泽市艺术人员多次参加国家、省协会组织的博览会、技能大赛等各项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天菏泽市和周边地市刻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马宪荣在钻研刻瓷的同时,也时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7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