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邢台最网红李永增他用手中的刻刀让玉石拥有

发布时间:2022/6/14 13:31:01   
云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18206.html

50岁的李永增,是邢台玉雕界有名的玉雕艺人。自从年开始接触玉雕行业,先后去过北京、广州、南阳、曲阳地等省市拜访玉雕名师,学习更加精湛的玉雕技艺。经过几十年的雕刻功底,李永增的作品细腻形象,简洁明快,具有深厚的中国玉雕传统文化底蕴。

“玉雕技艺在心不在手,只有将玉融入于心,用心雕刻每一刀,才能雕出满意的作品。”李永增正是凭借着对玉雕执着的爱好,在业界享有盛名,其作品多次获省级、国家级奖项。今年4月,李永增耗时半年之久的玉雕作品《蛙趣》,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偷师”学艺

对玉雕技艺如痴如醉

清晨5时30分,伴着玉雕机的“嗞嗞”声,李永增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伏在木架搭的工作台前,一手拈着和田玉料,一手攥着刻刀,将自己的设计稿一刀刀雕在玉石上。

正值壮年的李永增,已满头花白。他带着眼镜,显着温文而雅。李永增是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一直以来担任河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邢台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市宝玉石雕刻鉴赏研究会会长,邢台市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项职务。

李永增老家是河北沧州市献县人,他在农村长大,自幼喜爱绘画,经常为村里画板报,设计壁画。这为他日后从事雕刻事业打下美术基础。

上世纪80年代,李永增从老家来到邢台,在河北省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工作。那一年,作为生长在平原的孩子,第一次来到邢台西部山区,看到了大山。在工作的同时,他接触到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同时也接触到了玉石、翡翠等珍贵物品。自此他在心里打定了主意,一定要学习玉石雕刻工艺,并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

在工作之余,他一门心思钻研起玉雕工艺。李永增常去玉雕研究所“偷师”,看这些老师傅如何用刀、雕塑、用什么工具雕刻。他也从市场买回工具,选些废料进行练习。他常常深入农田,田间的黄狗、水牛、劳作的农民都是他观察的素材,趁着早晚和周末,便进行创作。

蛙趣

精益求精

扩展创新雕刻神韵

从学习雕刻开始,李永增并没有拜过师。“出于对玉雕深深的热爱,所以才能越雕越好。”李永增说,玉雕技艺,很大部分需要靠自己琢磨,刀法的运用,玉石的构图,在图纸上、脑海中对玉石有了成品形象后,方可动刀。

为了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李永增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与雕刻艺术表现有关的其它学科书籍,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修养,一面利用出差机会向全国知名玉雕艺人和玉石专家请教,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玉雕体现的是艺术与技术,一块玉牌,方寸之间尽显中华文明,力求每件设计的玉雕作品都有内涵和故事。切、蹉、琢、磨……深度挖掘翡翠雕刻技艺的董锦灿,注重技法之余,也用心研究中国文化内涵,努力提高作品的意趣。

“玉器雕琢题材总是要有一定的意义,几千年文化积累和筛选,精练出许许多多优美传说、典故、各种各样精美的图案,这为玉器雕琢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人们通过这些题材祈求福运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永增认为,中国传统玉雕尤其固化的渊源,既需要原汁原味的传承,也需要加以扩展、创新。玉石雕刻艺术更重视形似之外的神韵,这不但是一个雕琢技巧的问题,重要的是它和雕刻者内在的心灵境界是密不可分的。在创作过程中,不是简单的运用原料的特色或是精湛的工艺,而是表现出一种生命的境界,一种形神兼备的意境。

浑然天成

将玉石赋予生命

几十年的玉雕生涯,让李永增对玉雕工艺有了更高的要求。“怎样根据原材料的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又要完美地体现创作者的意图,使两者达到天人合一、自然天成的境界,成为当今玉雕行业设计领域中的大课题。”

“每一块玉石,都有着它本身的灵性,而我们的价值,就在于附于玉石生命,要塑造好它,必须与它沟通与交流。”李永增说。他拿出今年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的作品《蛙趣》,这块玉石本身价值并不大,仅为普通的丹巴玉。当他得到玉石后,仅构思雕刻图案便用了整整2个月时间,整个作品的设计图纸都有高高的一摞。最终,他确定用《蛙趣》展现玉雕主题,玉质本身凝白清透,青蛙形态生动传神,树干造型沉稳大方,既表现了主题,又增添了趣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除了细琢精雕,还要葆有艺术品原有的灵动,提高作品的意趣。”李永增说,中国的玉石应用有数千年的历史,玉雕技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中国人爱玉,在文学作品中,人们常常用玉来形容美好的品质和高尚的道德,古代玉器是皇室和贵族的专属用品,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享受寂寞

成就玉石精品

雕刻最考验匠人的手艺,其间从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玉雕充分体现出价值。至于下刀镌刻的力度如何,那只能凭雕刻师自我把控,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妙。这就好比好的有名的雕刻师雕刻的作品,从来都不镌刻自己的名字,却依然能被行家识别,其实一刀一划之间,早已有雕刻者独特的韵味。

强烈的成就感总是伴随艰辛的付出,想留下属于自己的绝世作品,就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努力。李永增粗糙的大手上长满老茧,他说这就是他自己最好的代言。在李永增的眼中,作为雕刻师,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在享受寂寞。一块玉石的雕刻,从构图到雕刻抛光,少则一天,多则一月甚至半年。一点点雕琢凿刻每一下都不能着急,只有耗得起时光才能成就值得留恋的作品。

 这些年,李永增的作品多次获奖。年5月,《共建新家园》、《高风亮节》等作品入选纪念邢台民建成立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专刊。年4月,作品《蛙趣》荣获第三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一项项荣誉的背后,是李永增对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

“今后,我希望在提高雕刻技艺的同时,能够将这门手艺传下去,让更多人学到这门手艺。”李永增说。

您只需负责阅读我们负责新闻最大的媒体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8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