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流传五千年,探究中国史前玉器的工艺高峰
必须用一种器物代表良渚文化
则非玉器莫属
良渚时期,玉器的品质和数量、种类和组合、形制和纹样是拥有者地位和权力的标志,是聚落等级和规模的体现,也是社会观念和信仰的载体。
良渚玉器的崇高地位,源于它的珍贵性、难得的原料、费时的工序和高技术的加工工艺,共同奠定了良渚文化的物质基础。
良渚时期的崧泽时期,制玉技术就已相当发达。但是,这一时期,玉器制作以平雕工艺为主,多制作一些扁片状的玉器。
良渚时期,工艺进一步发展,不仅能够制作玉器等大型扁片型玉器,还能制作玉琮等,具有一定体量的柱体型玉器。
良渚玉器加工工艺非常复杂,一般都要经过粗胚、成型、打磨、刻纹、抛光等加工工序。
这其中,切割和钻孔工艺运用最为广泛,它们不仅用于玉器的塑形,同时也是玉器刻纹的手段之一。
良渚时期,玉料切割主要有片切割和线切割两种方式。片切割是利用片状工具沾上石英砂来回摩擦玉料,常常在玉料的表面留下平直的切痕,种种证据表明,良渚时期的片切割工艺,切割深度有限,可能与切割使用的竹木等柔软材料有关。
片切割常用于加工扁榫以及细长的柱状坯体打磨成长圆柱或方柱体后再加工成玉锥形器,良渚神徽、神鸟图案中的浅浮雕纹饰是切、刻操作后,不断打磨减地形成的,而良渚玉器上的细钱刻纹,则是尖利的燧石刻刀在玉器表面以极小接触面刻画的结果,有时1毫米区域内,就有5至6条细细的互补重叠的刻纹,工艺之精令人叹为观止。
线切割是用绳索、筋条沾上解玉砂,来回摩擦切割玉料,常常在玉料切割面上留下弧形的切痕,线切割是良渚玉器加工中主要的切割成型的方法。在玉器表面钻上通透的小孔,利用线切割技术沿小孔向外切割,可以在玉器上切割出镂空的区域,这一工艺称为线锼,一些良渚玉器表面镂空的纹饰就是线锼工艺加工的产物。
很多良渚玉器上都有或大或小的圆形穿孔,它们绝大部分都是以管钻方式加工形成的。
钻孔是一项伟大的工艺发明,它使玉器具有了更多的组合使用方式,管钻工艺下,在管状工具一端沾上解玉砂,抵住粗坯的钻孔面,不断旋转钻具直至形成圆形的钻孔。钻孔时随着深度增加,阻力变大,从玉器另一面会更加省力。
不过,两面对钻时,有时没有精确定位,常常留下错位的痕迹。在这件玉钻芯上就能看到两面对钻时,因为中心对位偏差而形成的错接痕。
管钻的工具有大有小,钻孔的深度可深可浅,利用很细的管钻工具可在玉器表面形成既小又浅的圆形钻痕。玉琮表面神人兽面纹中,大眼圈纹和小眼圈纹就是管钻刻纹的结果。
以材质论,玉器也是一种石器。但是,玉器是以解玉砂为材质,间接研磨的结果与击打成型,砺石研磨的石器加工相比,制作工艺有着根本性的不同。
玉器不是生产工具,只是拥有者从事礼仪活动的道具,但是它的出现却是史前时代硬质材质加工的一次革命,因此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应该有一个玉器时代,如果在中国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存在着玉器时代的话,良渚玉器加工工艺无疑就是玉器时代最高工艺技术的代表。
转自《玉器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