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寻迹木版年画,探寻非遗韵味澎湃在线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
我们的精神家园,
而非遗的传承
离不开一位位可敬的传承人。”
8月30日,
在即将重返校园时,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李子凌
准备把一幅木版年画带到学校,
展示给同学和老师们。
为近距离感受
非遗的文化魅力,
今年8月13日,
华中农业大学学生李子凌等同学
在该校理化院化学系副教授
马忠华的指导下,
来到老河口市,
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
深入了解木版年画及其发展状况。
老河口陈氏木版年画追求精巧细致。从祖辈相传下来,其刻制手法都是采用“陡刀立线”,也就是用刻刀的时候刀身直立,与版面垂直,所刻出的线条直上直下,上下等宽。“这样刻出来的雕版,不论印刷多少年画,不论版面如何磨损,线条依然不会出现走样的情况。”陈洪斌向学生们展示了一把祖辈流传数百年的刻刀工具。除了这把刻刀,陈洪斌还自创了其他工具,简化了木版年画的制作流程。
在陈洪斌的讲解中,学生们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年画的艺术风格。包括表现喜庆康寿的年画“一团和气”“赵公元帅”“燃灯道人”;寄托神灵降福的年画“钟馗纳福”“金刚门神”“忠义春秋”“秦琼尉迟恭”;表现吉祥如意的年画“天仙送子”“五子登科”“灶王”;也有展现襄阳古迹景色的“襄阳好风日”。
在传承方面,除应邀参与各类展演推介和非遗演讲外,陈洪斌还与多所高校建立联系,出任客座讲师,多次参加非遗下乡活动,广泛推动老河口木版年画进社区下乡镇到学校。在陈洪斌的努力下,目前,老河口市第八小学成功开设了木版年画第三类课堂,多所高校开设了“版画印刷工艺”课,并成立老河口木版年画工作坊。陈洪斌带领大学生们开发了T恤、抱枕等20多种文创产品,在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斩获一等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其本质是对“文化”的传承。这是华中农业大学生李子凌此次寻迹木版年画、探寻非遗韵味的收获。
原标题:《寻迹木版年画,探寻非遗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