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紫砂壶书法的艺术美,不好好领略真是可惜了
紫砂壶与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二者的结合有着深远的影响。紫砂艺术的材质美和书法艺术的形式美,二者和谐统一,使中国两大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神采。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紫砂壶书法,了解一下它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之美。
一、紫砂壶铭文书法的历史背景
南宋,宜兴地区紫砂器的生产已有相当规模,到元代工艺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促使社会各方面都有明显进步,汉族文人士大夫迎来春天,文化、学术、工艺美术竞相发展,逐渐恢复往日生机,其中陶瓷书法成为文人喜爱的艺术形式。
据传明中期供春是紫砂壶艺的奠基人,经过明代数百年,工艺水平逐渐由原始阶段向成熟阶段演进。明代晚期陶瓷书法作品主要来自于江苏宜兴窑和江西景德镇窑。伴随着饮茶文化的追捧流行,茶壶成为最主要的茶器,使用紫砂壶泡茶逐渐成为一种风尚。清代社会相对富裕,许多民间工艺得到发展,宜兴窑陶业逐步繁荣,以及紫砂器进入宫廷和海外市场的开拓,宜兴紫砂壶的发展达到高峰。清中期,由于文化名人陈鸣远、陈曼生的介入,一批文人在壶上刻字绘画,使紫砂壶增添了文化气息和书卷气,紫砂壶传统艺术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
紫砂壶铭文书法也随着更加盛行,名家辈出,“壶随字贵,字随壶传”这一语直接深刻的表明了“壶”与“字”的关系,由此书法成为宜兴紫砂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紫砂材质美与书法艺术美的结合
在器物装饰活动中有一个关键而重要的现象,新材料的出现触发新的装饰方法。材料的质地、光泽、硬度、强度、韧性、颜色等特性,将充分的激发人们的注意力,唤起人们的想象力,提高人们的精神内涵,展示人们的技术价值,根据自己的才能施展技艺,使新材料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和耳目一新的面貌。
在各种器物上的书法装饰,因其材质的不同各有影响,例如金属器物上凿刻书法铭文,有浑朴雄劲与劲利筋瘦的不同效果;在玉器上琢刻书法,有高古秀丽之美;在陶瓷上书刻铭文,则有端庄典雅、飘逸自然的感觉;在竹木牙角器刻制书法,能传达细腻天然的美感;在丝织物上刺绣或编织汉字书法,促使文字美化获得了一个崭新的媒介,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装饰风格和语言。
明代,紫砂壶一花独放,因其原料独奇、质地优良、造型古朴而受到世人青睐。到明中期,形成独特的紫砂工艺体系。紫砂陶不上釉,陶土的自然色被充分的用来表现其质地的美感,书法文字在作为装饰中更容易突出表现。明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欢用紫砂壶品茗把玩,随着文人雅士的推崇和参与,把文化底蕴深厚的书法装饰其上,可谓巧夺天工,相得益彰,紫砂壶逐步从吴地乡民的饮茶器具,华丽转身成陶艺大观中的奇葩。在文人雅士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注意书法的书写与章法,同时还受到紫砂壶坯体质感和器型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说,因材料而产生技艺,因此,材料选择是技术美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紫砂壶的几个优点,其一紫砂陶是从砂锤炼出来的陶,它是一种具有双重气孔结构、细孔、高密度的多孔性材料,因此,泡茶时茶的香气不会丢失。其二,透气性极好,长时间不使用也不会有杂质和杂气。其三,紫砂壶成型后不需要上釉,以纯天然的质地和美丽的肌理,形状也各不相同。并且紫砂使用时间越久,壶身颜色就越发光亮,气韵柔和温雅,内壁上会聚积茶锈,仅倒入沸水仍然茶香四溢。
书法的发展距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直至明代繁荣发展的紫砂壶铭文书法,注重书法的形式美,讲究刚劲与柔美、对称与均衡、平正与欹侧、迟涩与迅疾、变化与统一。由于汉字是方形字符,因此具有对称和平衡的特点,紫砂壶上的书法装饰首先保持了视觉上的稳定性,同时又与紫砂壶风格的协调一致,与装饰面的比例恰如其分。这种具有装饰功能的书法与紫砂壶的主体以艺术品的形式相辅相成。在书法创作的基础上,要求布局和风格面貌多样,以适应而达到和谐统一,表达创作者的品味、修养和性格,同时也激发了书法艺术的形式与风格变化。如《考工记》所言:“天有时,地有气,工有巧,材有美,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紫砂壶材质美与书法艺术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三、紫砂壶铭文书法的装饰技法
(1)陶刻的概念
陶刻是紫砂壶铭文书法的主要装饰技法,是指在半干的陶坯上,用金属刀、竹刀等刻绘文字图案。用刀代替毛笔,以刻代替书写,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方特色。陶刻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先书写后刻绘,先用毛笔在陶坯上进行构思创作,再用刀根据书画墨迹镌刻;另一种是用刀代替毛笔,直接刻绘。把书法的线条与紫砂壶器型、色彩等进行融合,在陶刻中显现书法的魅力,用书法来衬托陶刻的气韵,充分的展现紫砂壶的气质和风格,传达作者的思想与感情。作品有的古朴端庄,也有高贵典雅,或者霸气十足,这些风格都通过书法艺术更直观的表现出来。陶刻作为一种融合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在紫砂壶表面进行书画刻绘的装饰技艺,使紫砂壶更具有观赏价值,对整个紫砂文化艺术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紫砂壶铭文书法的体现,早期的时候只是在壶的底部和把捎的位置铭刻年代和作者姓名,起到记实的作用。之后发展到在壶的底部书刻一些诗词佳句并落款,作为一种辅助性质的装饰。后又经过进一步发展到把诗词书画刻到壶身的正面主要位置,直接用于装饰,成为艺术欣赏的主体。从陈曼生开始,许多文人名流参与其中,逐步形成紫砂壶铭文书法完整的体系和特有的艺术形式。
(2)陶刻书法的刀法技艺
紫砂陶刻的刀法技艺主要是汲取借鉴古代碑刻、篆刻的方法方式而形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各种刀法技艺逐渐丰富,主要有两类:阳刻和阴刻。阳刻刀法主要是平刮阳刻、砂地阳刻。阴刻刀法有单刀、双刀和单双刀结合,单刀一般分为刮和刻两种刀法,刮是用来完成较浅的部分,刻用来完成金石气味浓重的深刻部分。双刀刻绘方法运用比较广泛,是指在刻绘时通过线条两侧边缘双向下刀,并在中间起底的方式,整体感觉犹如碑碣石刻,端庄典雅。几种刀法的灵活运用,能够更高水平地完成紫砂陶刻,达到自然完美的艺术效果。
1.平刮阳刻
平刮阳刻是指使文字画面突出,其他部分用平刀刮去底面,并且注意前后远近,使刻绘内容变成浅浮雕面的方法。
2.砂地阳刻
砂地阳刻是在紫砂壶身刻出一块区域,使区域中文字线条突出,并使其他部分呈现出凹凸不平,犹如砂地的金石效果。
3.阴刻单刀法
阴刻单刀法,刻绘时执刀与执笔法接近,五指齐用力,由单刀侧入,不需要打草稿,直接用刀在紫砂壶陶坯上进行刻绘创作,游刃自如,可以任意发挥作者的技术和想象,常常会创作出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轻重缓急,疏密虚实,都要由作者一手操控,难度比较大,也会产生更自由深远的艺术魅力。
4.阴刻双刀法
阴刻双刀法是指在陶坯表面先用毛笔打上草稿,书写上选定的文字内容,然后双刀正入,从线条的两侧施刀进行刻绘,要求用力均匀利索,线条清晰光洁,呈现出篆刻般的神韵气象和金石效果。用双刀法进行刻写,用刀通畅贯气,挺拔秀丽,可以刻出平圆底、三角底、砂地底等。刻绘效果体现碑刻精神,字体细腻工整,浑厚饱满,耐人寻味。
5.单双刀结合
单双刀结合刀法多用于行草书体。行笔过程中多用单刀刻法,在转折处及用笔加重处运用双刀,单双刀结合使线质更加丰富有内涵。
总结
紫砂壶铭文书法与新时代的风貌共同传承,促使紫砂壶与书法融合恰当,以最好的艺术形式展现给人们,使紫砂壶铭文书法艺术持续长久的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