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朱凡山村隐士用刻刀完成的孤独修行he
被誉为天南贡品的椰雕
随着时间的推移
古老的工艺面临着失传
而无意间与椰雕的邂逅
把朱凡的人生拉向了一个未知的世界
他深居简出隐于乡村只为炉火纯青的手艺
他暮鼓晨钟悠然自得只为追求内心的平静
他20年的孤独修行只为让匠心传承
他就是椰雕匠人——朱凡
为了向往的生活,你可以做什么?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朱凡,原本在银行工作,偶然一次在游历中发现传统椰雕,为之倾倒。在朱凡看来,椰雕作品是一个人心境的体现。当他沉浸于一件作品的时候,不会让创作受到外界干扰,朱凡选择了远离人群,在村里独自生活。
▲朱凡椰雕制品▲
在别人看来,他是孤独的,但在朱凡看来,正是这样的孤独,才是回归匠心的本身。深居简出的生活,使得朱凡能够保持心性安静。椰雕的技术要求十分精准,需要能够静心和安神的领会和学习,而许多年轻人觉得,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挣钱还慢,都不愿意跟着朱凡学习……
山村隐士用刻刀完成孤独的修行
编导
李若楠
距离海口市一个小时车程的大致坡镇美帖村,有一位隐士,在这里过着晨起朝暮的归隐生活。远离城市的喧嚣,喧闹的人群,安静的在这里传承着椰雕工艺,别人看他是孤独的,但他觉得这份孤独是回归匠心的本身。
▲朱凡打理椰雕作品▲
传统椰雕和现代椰雕不一样,传统椰雕不仅美观,更加具有实用性。最早的椰雕是海南的黎族先民发明的,造型很简单用来盛水。后来唐代大臣李德裕,曾将椰壳锯制成瓢、勺、碗、杯,作吃喝用具。之后,有关海南椰雕的线索,开始频频闪现在历代史料和文人佳句中。到宋朝时,工艺精致的椰碗、椰杯、椰壶已流行在士大夫宴席之上。但是现在做传统椰雕的人很少了,一般都是做现代的工艺品的很多。朱凡说:“每次看到传统椰雕的时候,我都感觉到很舒服,很享受。”
▲唐代大臣李德裕使用传统椰雕▲
朱凡说:“如果没有客人的到访,每天上午9点钟,我就开始工作,每天工作8小时。”不被杂事所扰,遵守着自定的作息时间,椰雕匠人朱凡沉醉在自己的椰雕世界中20年之久,自得其乐。
▲朱凡静心学习传统椰雕▲
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朱凡,原本在银行工作。偶然在一次游历中发现传统椰雕,并为之震撼。从此他与椰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生命也被牵往到一个未知的世界。为了做好椰雕,朱凡深居简出,使得他的心性安静。这样的心性也能够让他静心学习和体会传统椰雕中的奥秘。
▲朱凡雕刻椰雕碗▲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业的发展,愿意学习传统椰雕的人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觉得做椰雕又苦又累,还不赚钱所以椰雕传承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尽管朱凡并非师承,他却用一把刻刀、一颗坚守的心,行走在传承的路上。
聆听团访谈邓菡彬:朱凡老师在您的故事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份内心的平静。所谓的匠人精神,就是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化,我们坚守的是自己的本心。那么您的椰雕作品,不仅仅是工艺品,更像是一种艺术创作,在您的创作过程中,您怎么去寻找灵感呢?
朱凡:从书本上,还有一个是从日常生活中。特别是一些海南本地的那些老前辈们,以前乡村里面人穷都是用椰壳做饭碗。他们就是用这个做饭和吃饭的,就感触很深所以玩上这个东西了。
王乙艳:那么椰雕在我们的古代被称为天南贡品,也是我们海南的特色。为了雕刻一个椰雕的作品,你来到海口的大致坡的一个小村寨。为什么不在家里雕刻,这样的奥秘是什么呢?
朱凡:海南这个椰雕以前按理说相当好,海南的贡品是两大贡品。在以前一个是沉香,一个是海南椰雕,海南椰雕跟现在的椰雕是完全不同是两个概念。以前的椰雕纯粹就是拿来用的,像果盆、香盒、还有一系列等等。酒杯、茶杯、茶壶全是椰壳做的,现在这个传承没人做了,很可惜很可惜。玩椰雕为什么跑到乡下?因为乡下清净、很宁静,快六十岁的人了,剩下这几十年,二三十年,想寻求一种真正的自我。那样很舒服,贴近大自然,很开心空气很好。我们那个村很美,叫美贴村。按照海南话叫老爹村,老爹村就叫做老爷村。以前都是很有名的,很有历史文化的底蕴,有机会的话欢迎大家去走走看看。
王乙艳:那么就像一首诗中说的那样,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希望你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在这样一个田园般的气息里。能够做出更精美的雕刻作品,感谢你,今天给我们带来的精彩的故事。
邂逅身边的精彩,遇见海南的美好
每周日21:20
海南综合频道
SELECTION精彩回顾
王器民:最恨,没与你享过一日安闲快乐……秦加一:村庄里的神秘书房风吹哪页读哪页……高敏嘉:我心中的坚持,你却只看见了低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