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刀雕飞舞陈氏雕刻小葫芦藏敦煌飞天
华夏经纬网8月12日讯:据台湾“旺报”报道,“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雕刻葫芦和牛肉面、羊皮筏子并称兰州三宝,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陈氏雕刻葫芦的第二代传承人,葫芦里不卖药,而是一把刀雕出葫芦里的乾坤。
陈兵雕刻的葫芦作品「敦煌飞天」。(中新社资料照片)
年过五旬,拿起刻刀开始雕刻葫芦,陈兵的专注力不减当年。陈兵是陈氏雕刻葫芦的第二代传承人,受父亲影响,她从小生活在与书法、绘画、手工技艺相伴的环境中。
有别于大多数雕刻艺人用传统黑白色雕刻,陈兵在父亲的教导下,学习使用工笔画的形式利用套色的技术,将更丰富的色彩展现在寸许的葫芦之上。陈兵说,擅长在葫芦上表现长线条,上下口图案严格雕刻是父亲创立的陈氏刻葫芦的独特之处。
陈兵的葫芦作品「敦煌礼佛图」。
(中新社资料照片)
仅人物手部就画一年
陈兵擅长雕刻敦煌壁画、敦煌飞天,一把刻刀上下翻飞之后,飞天形象裙裾飞扬、神态逼真。16岁跟随父亲到敦煌莫高窟,陈兵花费20余日临摹了大量的敦煌飞天形象,这次经历亦为她开创自己的雕刻特色奠定了基础。陈兵喜爱雕刻优美的飞天形象,一条飘带,手指的一个动作,陈兵都会仔细研究,力求惟妙惟肖。
陈兵在4公分葫芦上刻画的「87神仙图」。(中新社资料照片)
回忆起自己曾经在父亲的要求下,仅一个人物手部绘画,便画了一年的经历,陈兵坦言,正是父亲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她学习到,不论书法、绘画、刻葫芦,任何一件事情要想做好,就必须付出百分百的努力。
图文并茂是陈氏刻葫芦的另一个特色。陈兵拿起自己十余年前雕刻的一件作品介绍说,长20几公分的葫芦上,她总共雕刻了敦煌礼佛图的52个人物以及一毫米大小的七千余字金刚经及大悲咒等文字,历时一年左右。
因为这件作品,陈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40余年的经验让陈兵现在拿起一个葫芦,需要雕刻的形象已经在脑海中形成。而这种经验的练成,却是在父亲严格的教导下日复一日努力的成果。
陈氏雕刻葫芦的第二代传承人陈兵。(取自微博
中国甘肃网)雕刻葫芦的过程每一步,陈兵都做到认真精细。从田间地头收购来的葫芦,要经过清洗、刮表皮污渍、晾干等一系列复杂的处理,才能真正进入到雕刻的环节。在陈兵看来,每一个葫芦都有其独特之处,善于利用这种独特,往往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从小耳濡目染到开创自己独特的风格,陈兵希望用后半生的时间雕刻更多的精品。开始进入校园代课,陈兵用自己40年的经历向下一代讲述家乡的文化特色。陈兵也计划筹办自己的刻葫芦展览,这是她最大的心愿。
在着色上研究深入
另一位也是兰州陈氏刻葫芦的第二代传人陈红。她说,自己从小就看着父亲刻葫芦,她的兴趣就是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出来的。每次都要将自己的状态调整到最好才能动手,特别是人物的五官是最重要的,想要表达的人物性格、情绪都会在五官中体现出来,“我刻的人物,个个都是双眼皮”。
陈红刻在葫芦上的《三国演义》人物。(取自中新网)
陈红所刻画的人物服饰色彩鲜艳,在色彩的着色上也进行了研究,为了在葫芦上更好的渗透颜色,达到不掉色的效果。她说,颜料是蜡、油、色三者混合都是自己调制。
在陈红眼中,刻葫芦面临的最大挑战来源于脆弱的葫芦壁。“刻葫芦要将全身的劲用到手上,用手来掌握力道。”由于葫芦本身属于易碎品,因此在刻的过程中必须要小心翼翼。
出自陈红之手的葫芦已达上万件,年,陈红的作品《维摩诘演教图》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年被评为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下一步,她要将线刻和浮雕相结合,创作出更加精致的葫芦作品来。
陈红每周都会去东郊小学、一只船小学教刻葫芦,陈红希望这些后备力量将刻葫芦发扬光大,成为兰州的靓丽名片。
小灵通刻葫芦
刻葫芦、牛肉面和羊皮筏子,被称为兰州三宝,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独具特色的民间技艺。主要用刀或针在葫芦表面进行阴刻,然后涂上松墨,令其线条明晰。随着历代民间艺术家的不断创新,兰州刻葫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成为欣赏收藏的艺术品。步骤从盘葫芦、定内容、定位置、着手刻、着色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