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46年前失去右手,他凭借左手成为第一代万
46年前的一次事故中,刚刚成年,对未来满怀憧憬的冯景云不幸失去右手。剩下一只手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他又是如何成为当地第一代个体户、第一代万元户,第一代家有彩电、用上煤气的人?
日前,记者来到广州市白云区钟落潭镇竹一村,听冯景云讲述他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工匠人生。
冯景云依旧采用传统技法雕刻印章
操作不慎痛失右手
苦练左手养家糊口
从竹一村转入安庆路,一座普通的三层小楼出现在眼前。三楼阳台外立面上的繁体隶书“景云楼”三个字,使这幢自建民宅有些与众不同。这三个字是在年,冯景云用左手为自家楼房亲笔题写的。
“我现在做梦都能梦到年3月15日发生的事情。”冯景云回忆,“当时家里穷,晚上加班干活才有饭吃。”当日凌晨12点多,他把最后一把麦穗放进电动脱粒机脱粒时,发现机器被麦秆之类的塞住,不动了。“当时安全意识比较薄弱,我直接用右手去推,结果右手一下子就被卷进去了”,随后,冯景云被救护医院急救。
那一年,冯景云刚满20岁,“生活中的一切都要重新学习,仅仅是用左手拿筷子夹菜、吃饭,就学了一个多星期。”家境贫困,为了赚钱糊口,冯景云曾经剪过兔毛,手受伤后还养过鸡,“那时候人很消沉,也很迷茫,但生活还要继续,只有劳动才不会饿死,”冯景云说。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岭南画派大师冯曼硕被遣送回竹料老家,有时也会来家里与冯景云的爷爷聊天。“大师画画时,我就在旁边‘偷师’,把他扔进垃圾桶的废品画作捡回去,模仿学习,希望学点技术谋两餐。”冯景云说,大师见他如此勤奋好学,也不时指点一二。
日复一日的练习,冯景云终于能用左手画画了,他就坐车“山长水远”地来到广州街头摆摊卖画。“一两元一幅,不给钱给粮票也行,”冯景云感叹,“后来越来越不好卖了,往往一天下来,卖画所得连吃饭、路费都不够”,他只得放弃这门营生。
当时生产队还没有分田到户,印章是每家每户的生活必需品,大家担稻谷、挑花生、收工资等时候,户主都要盖上私章,于是,村里人开的刻章摊档生意兴隆。“我爷爷、爸爸的书法远近有名,他们每年都写挥春来卖,我自己也有书法底子,如果我刻印章,一定会比同乡强。”受此启发,放下画笔的冯景云又拿起刻刀,学习左手雕刻印章。
冯景云的雕刻工具
左手握刀磨出厚茧
蒸锅里端烫菜没感觉
单手生活已经比健全人艰难,就更别提刻章了。冯景云请人用荔枝木做了一个木座,将章坯材料放进木座内以便固定;自己买来白钢刀,自己单手打磨、切割,打制出斜口刻刀、平口刻刀等一整套刻章刀具,皆因“自制的才用得顺手”。
冯景云只有小学文化,但他酷爱阅读。他家卫生间里的一张小板凳上,摆放着一本翻烂了的《幼学琼林》,“天文地理、历史人物……什么都有,真是一部百科全书,我很喜欢看”,冯景云说。为了把字刻得准确无误,他大量阅读语文类书籍,不时翻查篆刻字典、说文解字,看看某个字的出处,甲骨文等各种字体的演变及注释,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积累。
冯景云查阅字体
经年累月的刻苦练习,冯景云刻章名气渐起。他不仅拿到了市的营业执照,上世纪80年代,还参加了公安部门组织的相关考试,取得当时白云区郊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获得公安机关颁发的特种行业许可证,从此包揽了当时大郊区企事业单位和私人印章的雕刻生意。
冯景云回忆,生意最兴隆的时候是上世纪80年代,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不少人下海经商,来刻章的人络绎不绝,多数是合同专用章;还有遇到行政区划调整时,镇与镇的合并、拆分,各种刻党章、财务章、工会章……用蛇皮袋一袋袋地装着去交货。
“那时候亲戚、朋友来当徒弟,五个人一字排开刻章,我负责刻字,其他人负责铲深,磨平底部,流水作业,每天从早干到晚。”冯景云说,“当时打份普通的工一个月才一百多块钱收入,我最厉害的徒弟一个月能赚3千多元。”
冯景云刻的印章
因此,加班加点成为家常便饭。有一回为了赶工,冯景云坐在桌前一熬就是三天三夜,“那时候年轻,聚精会神也不觉得困”。长年紧握刻刀的左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从锅里端出刚刚蒸好的菜,手完全感觉不到烫,”冯景云说。
守法经营,诚信为人,价格合理,天道酬勤。作为当地第一代个体户,冯景云凭着自己过硬的手艺,不仅养活了一大家八口人,还成为当地第一代万元户,第一批看上彩电,用上煤气的人。家里还盖起了几层的小楼,着实令人羡慕。不少住得较远的散客都慕名而来,请冯景云刻章。
年5月,冯景云被白云区总工会授予“白云工匠”的称号。
冯景云曾经获得白云工匠奖项
跟潮流“玩”电脑刻章
守传统手工刻无止境
冯景云家的一楼,既是工作室也是会客室,墙上挂着朋友送的字画,还有自己左手书写的一幅书法:“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冯景云说他特别喜欢这几个字,“既是激励自己,也是鼓舞家人。”
近20年来,随着电脑刻章技术的普及,手工刻章逐渐没落,电脑刻章店也是随处可见,刻章效率大大提高。冯景云紧跟潮流,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买回第一台电脑,并几次更新换代,他的妻子也成为电脑刻章的主力帮手。
冯景云也使用现代的电脑激光雕刻
“无字(书法)不成画,无章不成字。”冯景云说,手工刻章的生意越来越少,但是不会消失的,“附近不少书画爱好者、书画家一直帮衬我,他们只用手工刻章,篆书、隶书等书法字体的特殊材质艺术印章,电脑是替代不了的。”
如今,随着年纪渐长,身体的病痛也多了起来,66岁的冯景云依然没有放下雕刻刀,单手耕耘于方寸之间。遇到玉石一类的坚硬石材,冯景云需要请玉器师傅用微型金刚砂轮帮忙刻字,一起完成自己独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冯景云的工具台
一张陈旧的木桌,小台灯的光线柔和,荔枝木木座早已被磨得乌亮光滑。戴着度老花镜的冯景云专注地低着头,右臂扶着一方寿山石,左手执着雕刻刀,刻意将章的外圈磨花,“做出不光滑的效果,这样看起来才更加自然。”
对于这门手艺能否后继有人,冯景云并没有指望太多,“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他选择继续坚守传统。“追求艺术是无止境的,尤其是艺术刻章,需要苦心、恒心、耐心,我会一直雕刻到做不动为止”,冯景云笑言,“顾客满意,我就知足了。”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汤南通讯员曾结嫦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李波、苏韵桦广州日报全媒体视频记者李波、苏韵桦、汤南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林传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