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维和瓦乌03隔离那些事儿
撰文/刘鹏鹏·南苏丹瓦乌
编辑/渝夫·中国天津
年轻人的笔触,总是与众不同。在鹏鹏的笔触下,原本枯燥寂廖的隔离日子竟然变得格外有趣,活蹦乱跳的蜥蜴,展翅高飞的雄鹰,以苦为乐的中国士兵,一切的一切,无法充满青春活力。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年轻士兵们浓厚的阅读兴趣,尽管他们阅读的可能是玄幻类小说,但在相对艰苦的非洲大陆和单调的隔离期间,能沉浸在阅读的兴趣里,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年12月15日,星期三,南苏丹朱巴,中国第十二批赴南苏丹(瓦乌)维和工兵分队第二梯队抵达任务区第2天。
我发誓,这我是人生中第一次看见蜥蜴,而且是活蹦乱跳的那种。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这种生物应该出现在荒无人烟的大草原,亦或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密林里面。哪料在隔离的联合国超级营地里,随处可见蜥蜴的身影,门板中、草坪上、道路旁,到处都是。只见这些生灵满身鳞片,像极了鳄鱼的缩小版;它们倒也不怕什么人,仿佛在自己家的后花园一样晒着太阳。
军医刘讯建议,隔离期间,也应适当出来放松一下,活动活动身体,有利于增强体质。各中队便根据要求错开时间,在做好防护的前提下,分批到室外活动身体。
出了门,即使戴着墨镜,强烈的紫外线仍旧让人睁不开双眼。我做了几组蹲下起立,便看见一只苍鹰在头顶盘旋,展翅飞翔,好不潇洒。它们从远处的高山呼啸而过,带起阵阵清风,不过转瞬即逝,很快就消失于蓝天白云之间。我在心里面悄悄的问了句:“苍鹰,苍鹰,你飞得那么远,还记得回家的路吗?”随后又觉得可笑,苍鹰振翅而飞几千里,不过如同孩童吃过早饭背起书包去上学,路途那么短暂,又怎会不记得来时的路呢?
我们警卫中队结束室外活动准备带回时,眼尖的郝晓宇在草丛里发现了几只“小可爱”——蜥蜴。一时间,大家炸开了锅。我们中队官兵都是二十来岁的年轻小伙,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自然会多一些。但毕竟有防疫规定,大家多看了几眼,便自觉回到了各自的隔离房间。
事后听对讲机通知,严禁靠近活体的生物,对于陌生的蛇虫蚊蚁都要“敬而远之”。因为不确定那些生物是否携带毒素,出于安全考虑,还是远远躲开为好。再者就是对个人体温进行测量,如遇蚊子叮咬必须上报并拍照记录。在这里,时刻都要注意,否则就会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在隔离区,水源也是困扰我们的一个大问题。隔离板房后面有间水房,是污水过滤后的成果,洗澡什么的倒不成问题,但不能用来刷牙,更不能饮用,需要在特定时间里去水车打水。
在超级营地隔离是枯燥的,除了与家人联系之外,大多数官兵都在看书,或是写一写日记什么的。远在异国他乡,上网的费用要比国内更贵一些,也有些舍不得。趁着休息,我便去读一本叫做《剑来》的小说。这本书我读了三年,仍旧没有读完。一方面工作太忙没时间读,再者书中的道理需要细细思量。在这本书里,文字以及用词极其考究,讲的是一位资质平平的草鞋少年怀揣一颗赤子之心游历世间。它还有姊妹篇,叫做《雪中悍刀行》,同样让人拍案叫绝,沉浸其中的书迷笑称:“雪中有风骨,剑来正三观。”顺便提一句,《雪中悍刀行》这本书我,读了整整五年才读完,还是看了很多书评、问了很多网友才勉强看明白里面的草蛇灰线、伏线千里。
突然觉得有时候沉下心来,反而能够更好地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我喜欢在安静的空间里去创作一些作品,比如画几副画,写一写文章,亦或者拿个刻刀篆刻几个印章。等完成一个作品后,再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刘鹏鹏年12月15日晚草于南苏丹朱巴,渝夫12月17日晚修改完善于中国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