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周末人物他是写意雕塑之父,也是中国美
□余玮
每块石头,看起来是普通的,经过雕塑家的创作就赋予了灵魂。对吴为山来讲,人生也似一个雕塑的过程。理想是雕塑前的草图,奋进是雕刻的利刀,一次次将多余的边边角角无情地剔掉,使塑像更趋完美;而谦虚和勤奋是锋利的刻刀,永不停息地将自己雕塑得更完美;自信是雕塑后的打磨砂纸,用它可以把塑像磨得更光滑,更耀眼。
时间拿出了自己的刻刀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里雕刻上了深刻的印记,让瞬间的美丽和记忆成为时间的雕塑。吴为山的头衔有一大堆,他最看重的还是“雕塑家”这个身份。全世界都在钦羡他风光的外表,只有吴为山自己清楚,炫目光环的背后,他走过怎样崎岖的路。
文心铸魂:
似与不似之间为时代造像
年的一个夏日,29岁的吴为山接到了一份邀请——“当代草圣”林散之的长子林昌午请吴为山为父亲塑一尊半身像,放置在林散之纪念馆。虽然心怀忐忑,吴为山还是应下了这份邀请,踏上了他塑造中国文化名人的起跑线。当时的条件艰苦,吴为山与母亲、妻女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在家人熟睡之后的晚上,吴为山埋头于品读林散之先生诗、书、画的文化之旅,感受林先生的文化性情……当雕塑完成之后,林昌午的肯定和激动,他的一句“父亲活了”让吴为山惊讶于自己的创作。
20世纪90年代初,商业雕塑大行其道,吴为山却默默地在塑造中华杰出人物的艺术实践中追寻自己的梦想。当年,一帮年轻人到南京机场迎接一位歌星,有人说这班飞机上同行的还有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年轻人便问,这个杨振宁是唱什么歌的?
“那时,经济大潮涌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许多年轻人对我们国家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很陌生,转而去崇拜明星。作为雕塑家,我觉得应该用雕塑的手法为这些历史人物塑像,建立时代丰碑。”用黄土炼就其形象,凝固其精神,以青铜铸造其丰碑以励志后代,昭示未来,为时代建立恒久的价值。这是吴为山的初心!
年秋天,在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的一幢幽静小楼里,吴为山见到了80岁的顾景舟。他用独特的紫砂泥,塑就这位紫砂艺术大师,见过雕塑的人都说“像透了”。此后,年的吴作人像,年的季羡林像、费孝通头像,年的钱伟长像,年的顾毓琇塑像,年的杨振宁塑像……吴为山亲睹一位位文化精英的风采,向世人传递着属于他们的神貌与品格。
有人说,吴为山最擅长为人“相面”——捕捉人物表情,把握人物神采,体会人物内心世界。吴为山称自己比较有老人缘,这些老人喜欢他,他则是从心底里尊敬他们。他创作的每一尊雕像,都似乎有生命。在创作中,“他与老子、王献之、齐白石、林散之、冯友兰、费孝通等已逝先贤心灵交流,与季羡林、杨振宁、钱伟长、熊秉明等当代大师同场对话”。钱伟长参观他的工作室,意味深长地说:“这地方外面看起来很小,里面却很深。”
如今回忆起那些珍贵情谊,吴为山说:“每跟一位大师交往,我吃的都是‘脑黄金’。顾景舟先生告诉我:艺术与非艺术的区别,高与低的差别,在分毫之间;费孝通先生告诉我:得其神胜于得其貌,而塑人之神重在表现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杨振宁先生告诉我:艺术与科学的灵魂同是创新……”每一段交往,都是一次修炼和领悟。
渐渐地,吴为山开始从现代文化名人的创作范围扩大至历史文化名人,老子、孔子、王献之、黄宾虹、齐白石……吴为山通过无数先贤名人系列雕塑梳理出一部雕塑文化史,成为“为时代造像者”。在塑像的过程中,吴为山选择了一条新的雕塑之路——写意雕塑,同时也开始了雕塑理论体系的建立——融合西方写实手法和中国传统写意技法,在不可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重在体现人物内在的精神。
对于为“时代造像”,吴为山有自己的理解,他说,历史是由人写成的。普通大众是历史创造的主人,而杰出人物就是在普通大众中脱颖而出的人。杰出人物无疑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标记性符号。“如果用艺术的手法,特别是用雕塑的手法把他们塑造出来,就可以展示一个时代的风采。同时,通过这些名人雕像的表情、长相、神韵体现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所以,塑好了不同时代的人物,就是为时代造像。”
写意雕塑:
写实与抽象之间寻找创新
年,在荷兰作为访问学者的吴为山接到为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塑像的邀请。他听说,荷兰女王本人也精通雕塑艺术,面对一些大师为她塑的雕像会说:“很漂亮,更像我的妹妹。”幽默的玩笑中透出她对雕塑艺术专业要求的高度。
吴为山在女王资料室里找到了一张年女王在中国访问时的照片,是她与牧场上的牧民交谈时的留影,温和友善的笑容引发了吴为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1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