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优势 >> 这算不忘初心吗20年后,老男孩重新拾起当
多年以后,再次看微电影《老男孩》时,我也是老男孩了。
初时看戏,感觉是个局外人。对筷子组合感慨,重拾梦想又回归往日;对包小白骂咧,明面帮忙又暗中作梗;对郝芳扑哧,不以胖喜,不以胖悲,终成眷属;对校花嗟嘘,因权贵喜,因权贵泪,我见忧怜。
不失为一场致青春的好戏。
而今仿佛在看自己。“生活像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模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气已经褪得七七八八;“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豪情已经淡化得零零落落。
不经意打开书柜,有点泛黄的摘抄本,飘散出奋斗的气息;有些缭乱的随想录,沉淀着高中时的青涩;一本《试翼集》,述说着当年的小心思:飞翔前,试试翅膀。
总觉得,梦想的火星,还在“噼啪”作响。
1、初心:标题下的事业
友人问起:“你写这么多文章,是要出书吗?”
“哪里,不过是业余爱好。”
其实我的内心独白是:“出书多俗气,我做的是标题下的事业。”
一个标题下,你可以颠覆认知。当时我看李叫兽的文章,“为什么你读了那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颠覆了我多年的学习观。原来,知识需要建立关联,而不是碎片地孤立着;原来,你还可以尝试着解释事物背后发生的原因,而不是任由现象如过眼云烟;原来,你还可以构思着多种用途,而不是仅仅满足获得感。
自此,我重新认识了知识管理,用2年打磨了一套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基于李叫兽文章的原型。
一个标题下,你可以推动进步。我发现,普遍的作文方法论是存在痛点的。诸如“拼多多”就是一大痛点:多看多读多写,然而,数年过去,进步甚微。如果是能力,那就需要具体的可执行的操作方法。比如我教小朋友“画面感”,就不会跟她说,你要多读课外书。而是:用名词来形容,不用形容词。形容花香,不能说好香,要用名词来形容香。花香引来蜜蜂忙,蝴蝶忙。——画面感立现。这里的名词是蜜蜂、蝴蝶。
一个标题下,你可以构建知识大厦。写作是知识重构,网状地思考,线性地表达。把零零散散的知识碎片,重组、聚集、形成一个个知识大厦。
一个标题下,你还可以做很多很多事。编织一个纯结的童话,像迪士尼那样,净化着人们的心灵;讲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像格林童话那样,启发着千千万万的人;传播一个闪光的思想,像马丁路德金那样,鼓舞着人心……对人有益的事,那就是可以一直走下去的事业。
于是,在奔四途中,我重拾梦想,重新笔耕。
2、心中的梦想,如果难以启齿,那就写在行动上。
有一天,小朋友从幼儿园回来,跟我说:“我以后要当图书管理员。”
我有点意外,是不是老师今天上了“我的梦想”课。我小时候也上过,当时,觉得梦想就是要牛逼闪闪。“当科学家”、“当宇航员”、“当盖世英雄”……
我好奇问道:“为什么呀?”
“那就可以读好多好多书了。”
多么纯粹的梦想。梦想哪里分什么高低,分什么大小。我欣慰又羡慕,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失去了大声说出梦想的勇气了。
现在谈梦想,还要考虑世俗的眼光,会不会被鄙视了,老男孩了都,油腻了都。
确实有梦难言。就连家里的领导问起,也只说:爱好爱好,练笔练笔;或者现在不写点什么,不知怎么教娃了。你看这半年,我还是能教点干货的不是?
既然说不出来,那就写在行动上呗。最强的宣言,是你的行动。
当你的文章开始蔚然成林,当你的文章被人点赞、收藏、转发,标题下的事业,不正是开始了嘛。
“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3、往后,现在最年轻。
咪蒙说:当你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
可不是嘛,年龄和追梦有啥关系。歌德83岁才完成史诗级巨著《浮士德》,用了64年;褚时健先生84岁开始创业,成为中国“橙王”;有个梵高奶奶,70多岁才开始学画画,然后在香港开了个人画展。
往后的日子里,现在最年轻。
喜欢这句话:“种一棵树,最佳的时机,是10年前,其次是现在。”我在分享知识管理的经验时,常常引用这句话。也用事实证明了,现在开始,为时不晚。两年前的“现在开始”,让我看世界的分辨率更加清晰了。
当你还有梦想时,想到的是开始行动,而不是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年龄。
老男孩,油腻地追梦,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