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宋馆长的传承故事人民资讯

发布时间:2024/12/18 16:27:11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公益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40412/l4oeln0.html
「本文来源:甘肃农民报」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赵红梅农民宋有彪有好多个身份:县政协委员、博物馆馆长、匾额手艺人。而他最在意的,是最后一个。清晨的阳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宋有彪位于临泽县蓼泉镇文化服务中心的工作室内。他正在慢慢地磨着刻刀,为将要开始的匾额刻制做准备。刻匾开始了,他先用刨子将一块木板打磨平整,手握刻刀,略一思忖,刀锋便娴熟谨慎地一次次在木板上用力刻下,随着刀笔不断移动位置,片刻工夫,一个虚实区分、飞白取舍的字体轮廓已大致显现。传承——-爷爷留下的匾宋有彪的传承故事得从爷爷留下的一块匾讲起。“土生土长,祖辈都是农民,可我偏喜欢和文化艺术沾边的事情。”宋有彪年出生在临泽县蓼泉镇一个农民家庭。上中学时,他心里就装着一个“诗与远方”的梦。童年时,家里住着四合院,房子是木制的,堂屋上飞檐立柱,雕琢细致,样子精美,让宋有彪至今也忘不了。爷爷做的一手好木工活,尤其是刻牌匾的技艺方圆几里有名,家里院门上悬挂着爷爷亲手刻制的“长发其祥”的牌匾,让他家的门庭透着一股子文化味,气概自是与别家不同。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老院子消失在时光深处,但当年挂在街门上的、宋有彪爷爷亲手雕刻的“长发其祥”的牌匾,作为老手艺的见证被保留了下来。在建小康房的时候,宋有彪的父亲重新把“长发其祥”四个字拓了下来,用水泥刻在了他家街门上,灰底红字自有一番雄浑厚重的威严气度。“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手工牌匾是美好的东西。”这牌匾出自爷爷和父亲两代人之手,更让宋有彪心头泛起自豪感,真正开启了他传承手工雕刻匾额技艺的缘分。匠心——“唯手熟尔”是一种态度“虽然没刻意学过制作匾额,但是从小我就给爷爷、父亲打下手,制匾程序、工艺我都知道。”起初,宋有彪觉得刻匾应该不是啥难事,但入行越久,敬畏之心就越深。匾额雕刻是文学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结合,艺人既要懂木工活、油漆活、雕刻技艺,还要有一定的美术书法造诣。单是匾额边缘花纹的雕刻、匾额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处理,就有很多种技巧。雕刻时,须以刀代笔,完全按写的感觉,准确把握笔意,刀传笔韵,笔笔见功,才可再现书家韵味。“学精一门手艺,没有窍门可循,得靠自己悟,而悟的前提是勤练。”宋有彪自有深刻认识。“不怕千招会,就怕一门精。”宋有彪拿出“卖油翁”的态度,重新从一刀刀技法起步,从一道道工序开始,老老实实学手艺。没有应手的工具,就自己做,工具箱里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刻刀、凿子,每一件工具宋有彪都能脱口而出它们的功用、产地、区分、优劣。美术书法基础差,就向书画家学、向木匠师傅学、向书本学。每到景区游览,他都会仔细研究建筑上的匾额、对联,向制匾前辈们学习,20多年间从题字、选木、放样、雕刻、上胶等工序上反复实践练习,在摸索中他的手艺越来越好,满手的老茧、疤痕是他用匠心传承千年匾额文化的最好见证。“守”艺——当上了“宋馆长”年,借着甘肃省实施以博物馆建设为载体的“历史再现”工程并支持发展民办博物馆的机会,宋有彪把自己10多年来给人干活换的、省吃俭用买的、走村串巷收的字画、古董物件,近代的家具,农耕时代的传统家什,红西路军留下的战刀、衣物等多件藏品搜罗起来,在老家临泽县蓼泉镇办起了抚彝民俗博物馆,藏品被分别摆放在了抚彝遗梦、乡村记忆、民俗农耕、红色记忆、诗瀚桑梓五个展厅,那块爷爷亲手雕刻的“长发其祥”的匾也被收进了博物馆,和那些手推三轮车、大车轱辘、木质风箱、纺花锭子以及宋有彪新刻的匾额摆放在一起,宋有彪觉得,有了这个馆,那些过往的记忆,都经了“宋馆长”的手留在了世人面前。去年一整年,宋有彪的工作室为顾客制作了50块匾额,而年刚起步的他一年只制作了9块,逐年渐增的数字让他欣喜不已,喜的是爷爷留下的这门手艺没在自己手里断了“薪火”,更喜的是精雕细凿的手工匾额被越来越多的人重新接受。他的博物馆藏品多达多种,成为临泽县乃至张掖市红色教育的一个热门打卡地,至目前已有3万多名游客、20多个党支部来“宋馆长”的博物馆开展红色主题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年,宋有彪被临泽县授予“十大道德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年,又被临泽县授予“枣乡十大能工巧匠”。说起未来,农民宋有彪搓着粗黑的大手说:“我就想专注做点东西,至少对得起光阴岁月,其他的就留给时间去说吧。”-08-:00:00:c.html2“宋馆长”的传承故事/enpproperty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76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