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前景 >> 木雕师雕木春秋,刻刀上行走的家族
乌木:阴沉木的一种叫法。是木材埋在土里,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
木雕:从木工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工种,为「精细木工」
古人云「家有乌木半方,胜过财宝一箱」
木雕师刘武旭刘师傅十七岁跟着村里的木工出省学手艺时,怕是也没想到如今会「家有乌木很多方」
就像这尊「九龙观音」,四吨重整乌木,刘武旭和儿子父子两耗时一年多一刀刀手工雕刻而成。且不谈木材本身,就工艺而言也不知价值几许了。
「大鹏展翅」费时近十个月,依旧由整乌木手工雕刻而成。
木雕在中国的历史比任何的书画、玉器都要早很多,传承难度系数很高。所谓说的就是木雕的传承难度。
但刘师傅说自己没有正式拜过师,出去做工的时候,看见哪个木工比自己技术好,就跟哪个木工一起做活,练手艺的同时也学习他的技术。「不过就是自己少得点工钱,师傅多得点工钱而已,想要学东西也得先付出不是。好在我还是有这方面的天分,人勤快又不偷懒,跟过的师傅都挺愿意教我真技术,所以我学得比别人快」
刘师傅很骄傲的说「过去在江浙的雕刻厂做雕师的时候,整个厂里三十几个雕师,就我工资最高」在技艺人的圈子里,一个工的工钱和技术绝对能成正比。
三年前,刘师傅回到内江,和合伙人在白马白塔村办了一个雕刻家具厂,以乌木为原材料,专雕高档明清家具和工艺品。
展厅里,这样大大小小的功夫茶桌,都是客人定做的。
乌木材质硬,防腐不易变形,兼备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
刘师傅说「雕艺里面属木雕最不好掌握,木雕里面属乌木最难雕。乌木太硬,雕刻起来尤其吃力。除去粗胚,其它都必须一刀一凿手工雕刻。」
近年来明清家具再度兴盛,木雕也迎来了春天。很多人会选择仿古乌木家具,耐用又具有收藏价值。刘师傅说订单都已经排到了明年了。
问刘师傅这几十年有没有不小心雕坏的作品?刘师傅很笃定的说「没有。没把握的活不会接,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毕竟客人会拿过来让你加工的木材都不便宜,自己雕坏了没法儿赔也可惜了木材。」一个手艺人,首先要有责任心,然后才能从精神层面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信仰
「人巧莫如家什妙」「三分手艺七分家什」,看一个人手艺如何,就看看他的工具。雕刻刀有很多种,多得记不住名字。
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翁管形」的坯刀,俗称「砍大荒」「毛坯刀」
一类是「钻条形」的修光刀,主要用于掘细坯和修光。
从原乌木材到成品,需要经过晾晒、剥壳、打粗胚、粗雕、细雕、打磨、抛光、手磨抛光等工序。
尤其是细雕,最考验耐性。外面再嘈杂,雕师的内心,绝对必须是安静、安定的。面对大自然赠与的素材,得先成就它,它才有可能成就自己。
刘师傅是手艺人,同时也是生意人。「做生意必须要诚信。客人拿过来让我加工的一吨原木,我不会告诉他加工出来只能剩斤。也有好些朋友从别人手里收木料,让我帮忙鉴定。其实很多卖家不知道自己的木料价值高低,让我估价,是多少就是多少,不能多也不会少。做生意,始终不能昧了良心,更何况,我还在菩萨眼底下做事。」
客人定制的金丝楠木功夫茶桌
木雕基地里摆放了很多大大小小的菩萨,一部分是客人预定的,一部分是寺庙的。
刘师傅手下的菩萨面相总是和善。「心中有佛,观人即佛」雕刻之人心平面善,手下的雕物也总是和气的。
「手艺人是渐渐消失的一个群体」但这句话似乎用不到刘师傅身上。
刘师傅特别骄傲的告诉我们「儿子女儿从小就喜欢木雕,愿意继承我这门手艺。大儿子现在已经出师,成立加工厂,承接寺庙的木雕活。女儿在帮忙,明年也准备自立门户。我还有小徒弟,两个孙女,她们年纪还小,我就培养他们画画,每天画一幅。」
传承二字,在刘师傅一家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到访当天,刘师傅正在雕刻客人预定的「降龙罗汉」
木雕基地还是与时俱进的,有现代化机器操作,大部分情况是用来做家具。
在大机器生产的年代,手艺人确实在逐渐退出舞台。这些记忆慢慢远去。在现代的生活中逐渐被湮没。但是,偶尔间,他们将手艺露一露,常人不禁大为赞叹,他们也很高兴地说:“没有我,别人是搞不定的。”是呀,没有你,别人是不能搞定的。不是因为他们的一句自夸而感到好笑,而是真正为消失的手艺感到骄傲。
木雕在中国的历史比任何的书画、玉器都要早很多,现在它的再度兴盛,是一种文化的回归,一种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几千年文化的追寻与思考。木雕,凭着永生的能力,将在这个时代迎来新的春天。
刘师傅的木雕技艺,也得以传承展示。
Aboutus丨FindTruth
哇偶
我外公也是兢兢业业的木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