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在汉语词典里有两种解释:
1.装饰,使完美。
2.整治,恢复完美。
总而言之“修”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完美。
陶器之形,称为坯,使坯体精致完美,即称为“修坯”。陶器形体精美与否,正取决于这一个“修”字。
在清代康、雍、乾三朝,修坯工艺成为陶艺成型工艺中的主导工艺,有“三分拉坯,七分修坯”之说。陶艺人口中传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拉一个坯成本要两块,那么你修饰好一个坯则要五块,好的器形是修出来的”。可见,修坯这道工序在繁杂的陶器制作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修坯也称为“旋坯”或“利坯”,其目的主要是将不平整的表面修成平整表面,将薄厚不均匀的坯体修成均匀的坯体,前者是为了美观,后者是为了防止窑裂。成为能适应施釉操作和入窑烧成的精坯,是最后确定器物形状的关键环节。
修坯需要在坯体半阴干状态下进行,将坯体固定在车盘上,利用不同的刀具、工具,对坯件器表、器型进行修整。工具大多是自制,角刀、弧型刮刀、排刷、平口铲、刀齿、硬质塑料刮片、钢制刻刀等。
修坯工具
下面,我们来看看修坯的具体过程,来欣赏下这个成型的瓷碗泥胚是怎样变成我们常见到的碗的吧~
步骤一:首先需要把晾干的泥坯放到泥盘中心,四周用小泥块固定。
步骤二:刚开始底部可能会比较不平整,需要在修理的时候用左手手指按住中心,使其不会因为力道不均匀而被甩偏移,确定坯体的厚度之后就可以大胆的将多余的泥修理掉了。
步骤三:修出底足的外形后,开始可以稍大一些,留出调整的余地。
步骤四:将碗的外形修整一下尽量使整个碗的薄厚美观统一。
步骤五:继续修底足。
步骤六:一层一层的修,时不时需要停下转盘,拿起来看看厚度,需要注意不要因为太薄而漏掉。也可以敲一敲,用声音来判断厚度,开始时凭借声音判断会比较困难,相信做多了,就会有经验。
步骤七:最后再调整一下。
这样一个泥坯的碗就完成了~
日本学者柳宗悦先生有一段感人的文字:手总是与心灵相连……所以手工作业中会发生奇迹,因为那不是单纯的手在劳动,背后有心的控制,使手制造物品,给予劳动的快乐,使人遵守道德,这才是赋予物品美之性质的因素。而陶器之精美正是离不开这一双双修坯的手,也离不开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