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

一双拐杖一把刻刀他用双手ldquo

发布时间:2022/5/11 14:32:45   
北京专科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正刻纸的唐海斌。

他行动不便,但头脑机灵。从小身患残疾的唐海斌,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在艺术创业之路奋力前进。如今,他已是临武县有名的手工艺人,也是一名励志的残疾人微商创业者。

  猴福、双鱼福、天道酬勤,一张张精美的剪纸作品,令人赞叹不已……来到临武县汾市镇细小湾村唐海斌家时,记者看到的是一个红色的别样世界,仿佛进入到了一家小型的剪纸博物馆。

  一脸微笑、热情好客、能言善辩,这是唐海斌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而“一双拐杖、一把刻刀”,则是他最明显的标签。见到唐海斌时,他正在用   从小唐海斌便身患残疾,双腿萎缩,如今个头还不到一米二。由于行动不便,初中毕业后,唐海斌便走出了校园,开始了自己的求生之旅。在旁人的眼中,唐海斌性格乐观开朗,从不自卑,也喜欢钻研各种手工活。藉此,唐海斌慢慢成长为一名手工艺人。

  “以前修过手表、手机,卖过碟片。现在剪纸,才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唐海斌说,四年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电视上看到了同为残疾人的民间剪纸艺人张永红的故事,受到了很大的触动,于是前往中国四大剪纸艺术之乡的河北蔚县(蔚县剪纸工艺在全国众多剪纸中独树一帜,这种剪纸不是“剪”,而是“刻”,它是以薄薄的宣纸为原料,拿小巧锐利的雕刀刻制,再点染明快绚丽的色彩而成),潜心学习剪纸艺术。在河北,唐海斌待了3个月,凭借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掌握了起稿、剪刻、粘贴、揭离等剪纸艺术的多种技巧。学成之后,唐海斌返回家乡,尝试着剪纸工艺创作。

  在唐海斌的床头挂着一幅略显粗陋的剪纸作品——“双鱼福”,那是他的第一幅剪纸作品。唐海斌说,在创作这幅剪纸的时候,可谓困难重重,“主要是刻刀太锋利,手指被割出血很多次。”他说,经过一个多月的雕琢,作品成型后,也受到了家人和朋友们的好评。“这是一幅生涩的作品,虽然经历着‘血的教训’,但我对剪纸也有了更多的自信。”

  唐海斌介绍,他从剪、刻、染几步剪纸必备的技艺做起,不断摸索,精益求精,还加以创新。“以前都是靠手绘图案,再一刀刀剪出来。”他说,现在通过电脑绘画,再打印成图纸底稿,一刀刀刻出来,“节省了制作时间,作品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每一刀都要很细致,因为一不小心,就会把整幅作品都弄坏。”唐海斌告诉记者,剪纸是个脑力与体力相结合的工作,有时候,一幅刻纸作品需要一个月或是大半年才能完成,但为了突破自己的创作空间,他每天都要在剪纸、刻纸上忙碌十多个小时。去年,他用了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一幅名为“天道酬勤”的作品,将其挂到网上后,很快就被抢购了。

  为了节省费用,唐海斌的刻刀也全部是自己手工制作。

  因为有着丰富的工艺制作经验,一根小小的钢丝,在他的细心打磨之下,便成为了一把精良的刻刀。

  唐海斌一直担心自己是父母的拖累。现在,他已经通过售卖自己的剪纸作品,有了相对稳定的经济收入,算得上是自给自足了。“虽然身体有残疾,但头脑没有坏。我不仅要自己谋生,还要成为父母的骄傲。”唐海斌说。

  “通过在淘宝、微店、上街叫卖来推销我的剪纸作品,每天也有一两百元的收入。”唐海斌告诉记者,春节期间,有很多客人向他订购各种“福”字图案,“挣了一笔可观的生活费”。他说,在把剪纸当作谋生手段的前提下,更会把剪纸当成真正的艺术。“因为剪纸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它、传承它,人人有责。”

  “我本来担心老了后,没人照顾儿子,但现在看来他自己一个人也能够好好生活。”唐海斌的母亲文贵凤一直对自己这个“特殊”的儿子称赞有加,她很自豪地说,“我儿子虽然残疾,但比一些正常人还要出色。”

▲唐海斌和他的作品。

胡勇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228.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