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5岁的张军锋,是商洛市板桥镇板桥村人。他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曾先后临摹以颜体为主的各家法帖,经三十余年勤学苦练、不断进取,其书法已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自年学习雕刻牌匾后,书法与雕刻相得益彰,互为提高。以一把雕刀,镌刻出了自己另外的一种人生。(摄影:田维星)他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几十年如一日的刻苦学习,使他有了自己的面目。曾经在商州街头卖过春联、条幅,后来南下广州打拼,小到扇面,大至楹丈春联,他总能驾轻就熟,笔酣墨畅。如今已是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来到他家中,不大的院子里,墙壁上悬挂着字画牌匾,文化气息很浓。在古代,匾额与建筑物相伴而生,被誉为建筑的眼睛。我国的匾额历史悠久,始于秦,盛行于明清,它集书法、篆刻、木雕、堆灰、泥金艺术于一体,构成一道独特的匾额文化和风景。木牌匾雕刻技艺非常复杂,选材挑料、制版打磨、起腻油漆、持刀雕刻等数十道工序,光工具刀就有数十把。拿起刻刀,将印好的一个“掃”字描绘在木板上。其运刀、镌刻的凹槽深度、宽窄,笔画中的一点一捺,都大有讲究,只有处理得当,才能游刃有余,使得原作的风貌、笔墨的韵味得以再现。伴随着刀锋在木板上顿挫的声音,一个刚劲有力的“掃”字出现在眼前。一把锋利的刻刀,一块木板,在他眼里,就是全部,大多时候在院子里一坐就是一天。牌匾雕刻,是文学艺术和雕刻艺术的有机结合,牌匾艺人既要懂木工活、油漆活、雕刻技艺,还要有很深的文字造诣。大笔一挥,是一件流畅洒脱的事情。而张军锋的字,却很细致,一笔一画地刻在木纹里,也刻画着自己的艺术人生。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7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