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刻刀 >> 刻刀资源 >> 黄有志指尖上的楚简制作技艺以复制郭
黄有志
国家非遗代表性项目简牍制作技艺传承人
指尖上的楚简制作技艺
——以复制《郭店楚简》为例
■黄有志
图1
年8月,荆门市博物馆搬迁新馆之际,因展陈需要,委托我复制全套《郭店楚简》,共计枚。接到上级安排后,我按照楚简制作技艺的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了选竹、破竹、杀青、蒸煮等一系列流程,经过9个月的日夜奋战,终于将枚郭店楚简复制品完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关于出土竹简为何历经多年不腐,竹简上面的字迹为何色泽如新,竹简上的文字是雕刻的还是用墨书写的,竹简上面的文字是否要在书写前涂刷一层“胶”再书写等一系列的问题,以下将与各位同道分享与探讨。不揣浅陋,抛砖引玉,敬请各位专家指正。
一、郭店楚简概述
郭店楚简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该墓由荆门市博物馆年10月发掘。郭店墓地在楚纪南城遗址之北约9公里,与相邻的其他墓地连成一片,是楚国墓葬密集分布的地区(图1)。郭店一号墓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葬具为一椁一棺,椁室分为头箱、边箱和棺室,随葬有铜器、漆器、竹器等各类器物,竹简出土于头箱,从墓葬结构和随葬器物来看,属于一座小型楚墓。郭店楚墓出土的竹书文献主要是儒家和道家著作,共18篇。其中道家著作有《老子》甲、乙、丙与《太一生水》,《语丛四》讲游说之术,李零先生认为属于道家阴谋派。儒家著作则有《缁衣》《鲁穆公问子思》《穷达以时》《五行》《唐虞之道》《忠信之道》《成之闻之》《尊德义》《性自命出》《六德》《语丛一》《语丛二》《语丛三》等,其中大多失传已久。迄今为止,在科学发掘出土的文字资料中,郭店楚简是唯一一批保存比较好的先秦典籍,学术价值极高。在文字学、古文献学、先秦思想史,尤其是先秦学术史的研究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郭店楚简的形制
郭店楚简的形制不尽一致,就长度而论,可以分作三类:一类长度在32.5cm左右,另一类长26.5—30.6cm,第三类长15—17.5cm。竹简的形状也有两类:一类竹简的两头平齐,另一类的两头削成梯形。竹简上都有容纳边线的契口,前两类长度的竹简每简有两个契口,上下各一个,最短的一类竹简则有三个契口,上、中、下各一个。依据行业标准,充分尊重历史文物的历史真实性,全面保存延续文物的信息和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确保文物安全以及真实还原文物信息,具体复、仿制原则如下:1.真实性原则。尊重历史的真实性,不改变文物原貌。并详尽地记录文物所携带的信息。2.最小干预性。尽量减少对文物的干预性。复制设备及参与工作人员不直接触碰文物原件。不破坏文物携带的任何信息而影响后续科学研究。3.对郭店楚简进行数据采集工作,详见文物信息表(见表格)。史籍《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说明商初就有了记事的简册,也就是说有了书,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典籍。商代甲骨文中有“册”和“典”字,很像编联成册后的竹简。“册”字作“图2”“图3”,字中的竖画就象征着竹简。中间的一圈便是编绳,“典”作“图4”“图5”,就像两边有手举着中间的简册,或者说是将简册放在几案上供奉,金文中有“册”字,象册融鼎、召伯簋、格柏簋中有典字。
图2
图3
图4
图5
至少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开始,中国人就将竹木制成简牍,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且使用最为广泛,因此我们将简牍出现后至纸张广泛使用之前的时代称为“简牍时代”。《说文·竹部》:“简,牒也。从竹简声。”间有空隙义,表示简上字与字之间留有空隙。《说文·片部》:“牍,书版也,从片卖声。”卖有售卖、炫耀义,表示古代市场上有售卖牍,当时识字的人不多,能在牍上书写是很荣耀的事。
三、竹简制作(复、仿制)流程
把一根竹子变成若干根简,需要经过以下11道工序:
1.选材。制作竹简毛坯,要注意选对时间,以当年立冬后至次年立春前为宜,这时候的竹子质量好、虫卵低,不容易腐朽。
2.砍伐。砍伐竹子要避免影响竹子下一代的生长。
3.取材。选对竹子分清竹子的新老,即选用生长了3—5年的成年楠竹。新竹子在竹简的表面有白色粉沫,宛如新生儿的胎皮;成年楠竹表面有一层包浆,颜色深绿,选取中间的段落。
4.杀青。由于南方气候湿润,属于亚热带气候,竹子比较脆弱,容易折断,竹节内糖分较多,容易被虫叮咬,把竹子放在火上炙熏,使其表面焦化流汗,如人在汗蒸房里汗蒸一样,竹子表面由绿色变成浅绿色。杀青时要注意火候的大小适度。《后汉书·吴祐传》:“杀青者,以火炙简,谓之杀青。”王充《论衡·量知篇》:“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诗人文天祥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比喻简册。
5.变短(即截竹为筒)。依据郭店楚简数据表中规格,截取竹子的长短。
6.瘦身(破筒为牒)。根据郭店楚简的宽窄,去除竹节和角质层,用铜锛或者窄篾刀破为若干小竹条。竹条宽度为0.5—0.7cm,然后用40%的盐水煮20分钟左右,取出用清水漂洗干净。
7.磨薄分层。用窄篾刀对竹条进行磨薄分层,方能把竹黄剔除,竹子纤维层里容易生霉长虫,仅剩下头道篾,厚度0.1—0.13cm左右。8.刻契口。采用青铜夹刻刀在竹简的右侧镌刻三角形的小契口。契口的深度与编绳的粗细相匹配。如果是编绳,直径为0.1cm,契口深度约在0.1cm;如果是麻绳,契口深度在0.1—0.3cm左右。9.美颜(打磨)。依据郭店楚简中的梯形简,把竹简两端用切割剪做成梯形,将竹条里的细刺打磨干净,好像美女修眉一样不留一根杂毛。然后用—目的粗细砂纸打磨整齐,竹黄面打磨光滑。此时竹黄面不宜涂刷胶水,因为涂刷胶水后文字写在干后的胶上面阻止了墨水的渗透,且作旧作色时会散墨。这样一根竹简就做成了。竹简的黄面即写字的一面为正面,竹青面为背面。10.编联成册。用丝线把竹简依简文内容的先后顺序编联成册,采用上下编绳、锁扣编法,将第一排简中间置放一根镇尺,便于上、中、下三道编绳或者上下二道编绳进行编联,一简一固定。要求简与简之间间隙松紧适度,契口深浅适中。郭店楚简的契口上残留少量丝绸痕迹,故可推断郭店楚简的编绳采取的是蚕丝编绳。编绳按质地分还有麻线、丝绸、熟皮革编绳等,南方的竹简多用丝绸,北方的木简多用麻绳。根据长度的不同,这些编绳又可分成两道、三道、四道、五道等多种形式,其中两道、三道最为常见。编联后可以书写更多内容。11.简背划痕。郭店楚简简背上整理者没有发现简背上有划痕,但是在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赤鹄之集汤之屋》中竹节背面有序号,在出土的竹简中,有相当一部分竹简是要编联成册使用的。古人在剖析竹简时,竹简两边不宜笔直,编联成册之后参差起伏,不甚美观。古人想到若是将剖析后的竹简按原来的次序编联,这样相邻竹简可以共用一道切缝,即使竹简两边不笔直也可以密合。于是,古人发明了一项十分巧妙的方法,在竹筒上刻画一道螺旋形的线条,剖析后的竹片之间只要按照刻画线的贯连关系排列,就能还原它们原本的位置顺序。这对于竹简编联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四、关于竹简书写的笔、墨问题及其他
笔墨选择很重要。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小号勾线狼毫毛笔,笔毫圆、尖、健、齐方为上等。弹性:看笔毛的弹性,将笔散开成一根根,用手指轻按笔锋,真的狼毫笔头中间部分弯曲而且富有弹性。色泽:假狼毫都用羊毫加猪鬃或者尼龙染色而成,从外表看上去颜色不纯,把笔散开可以在中间找到略粗的猪鬃或者略带光泽的尼龙。锋颖:锋颖越长的毛笔长久耐用。气味:狼毫具有独特的臭味,而不是羊毫的膻味、尼龙的塑料味或者其他味道。墨的选用。书写简文的墨采用的是特制专用墨条,含有丰富的氧化铁矿石,使用的时候在石砚上兑水研墨,渗透性强不易散墨。简文摹写。根据楚简原简上的字形,首先通读意临,对简文字形、笔法特点做到心中有数,然后用透明度较高的硫酸纸进行简文摹写,熟练以后然后一气呵成,做旧处理。根据馆方要求,依据原件色泽,用化学作旧、美工补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复制简进行作旧作色处理,使复制品的色泽古朴,接近原件效果。五、结语
简牍制作技艺(楚简制作技艺)于年5月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牍是中华文化传播媒介史上载体的一次重要的革命,以竹为载体是我们祖先经过反复比较和艰难选择后确定的,其技艺的原发性和典型性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楚简制作技艺是中华文明体系中重要的文化符号,该项目技艺的抢救性恢复是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其典型意义为,使楚简制作技艺活化成为中华文明重要文化符号。抢救性保护楚简制作技艺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途径。楚简制作技艺恢复和传承,不仅是传承中华文明的精髓,满足文博事业的需要,更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讲话精神的文化实践,对该技艺进行保护,解决了楚简文物不易展示的技术性问题,为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当代提供了可能。年5月8日,经过荆门市博物馆专家验收小组论证,我制作的《郭店楚简》复制件形制色泽准确,字形符合时代特征,符合展存要求。木简、木牍的制作技艺与竹简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木牍的制作省去了杀青的环节,但对树木的种类、纹理的要求、颜色的确定非常严格,限于篇幅,此不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