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王淋玲在小越街道倪梁村,有一名擅长雕刻的手艺人,从最初的竹雕到现在的锡雕,从古玩市场摆地摊到在上海城隍庙开文玩店,他用二十年的时间,将那些人物山水、花鸟虫鱼栩栩如生的雕刻在器物之上,而这个手艺人就是戴文君。转行学习雕刻,苦练刀工技艺年出生的戴文君从小喜欢画画,每当做篾匠的父亲在家里编竹筐,在一旁玩耍的他总会拿起一截竹子在地上涂鸦。但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戴文君从学校毕业后未能从事他喜爱的绘画工作,转而成为了一名汽车修理工。满手机油的日子一直持续到26岁那年,一天,戴文君在村里看到一位竹雕师傅,只见他用一把刻刀在竹片上随便这么一比划,一幅精美的图案便呈现在眼前。“我当时就觉得很有意思,回到家立刻就地取材,琢磨着也在竹片上刻点东西。”但雕刻这门手艺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刚开始,戴文君不懂得掌握刻刀的力道,竹片材质又硬,一不小心,就容易划破手指。虽然有绘画功底,可第一件作品还是反复刻了好几遍,一匹酷似徐悲鸿笔下的骏马竹雕才顺利完成。“我记得很清楚,那匹飞马最后以30元的价格在周巷的古玩市场被卖家看中。”首战告捷的喜悦让戴文君一下子爱上了雕刻,于是,每天工作之余,他就专门研究一些老物件上的花鸟图案,学着老一辈的工艺,练习雕刻技巧。有一次,他花了三天三夜,将一幅黄鹤楼的图案雕刻在一对帽筒上,精美的雕工让一位卖家愿意出元入手收藏。“当时,我做汽修工每月的工资才多块,刻一对帽筒居然能有这么高的收入,我着实意外又欣喜。”从那以后,戴文君辞去工作,专心研究雕刻技艺,他说,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因为这门手艺能让他养家糊口,更是因为从事雕刻能发挥他的特长,只要干喜欢的活,再累都是快乐的。就这样,戴文君把兴趣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事业,为了研究雕刻图案,提升刀工技艺,他去书店买了好几本《芥子园画谱》,每天在家对着竹片练习,拿刻刀的右手由于长期使劲儿,指关节明显突出,手腕也更粗,有时吃饭夹筷子都很费劲。这期间,戴文君发现不少农村的木质老物件上都刻有精美的花纹,开始有意识地在周边的村子里收旧货,再模仿雕刻这些图案。涉足仿古锡雕,期盼技艺传承年,戴文君开始带着自己的竹雕制品跑上海。“那时候,我每星期都坐长途汽车去上海,刚开始是在城隍庙摆地摊,出售我自己刻的东西和一些收来的旧货,后来,发现雕刻的东西卖的佷俏,我就通过朋友的介绍,在藏宝楼租下了一个店铺,开起了自己的文玩店。”戴文君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回,他模仿一位名家的雕刻风格做了一个花鸟笔筒,没想到居然有人出一万元高价收藏。而他的雕刻技艺也得到了许多同行和收藏爱好者的认可,每个星期都有人专程到店淘宝。年,戴文君又在上虞东关的古玩市场开了一间铺子,他一边继续收购雕刻旧货,一边忙着研究雕刻技艺。一次,有个客户从日本花高价买回来一个旧锡罐,询问戴文君能不能帮着再雕刻几个新的。“日本流行茶道,客户让我刻的锡罐其实也是茶叶罐,我研究了上面的图案,感觉难度不是太大,就接了活儿。”与以往的竹雕不同,锡雕的工艺历史可追溯至明清,多用于制作仪仗道具、佛事法器及茶壶、酒壶、茶叶罐、烛台、碗、筷、勺等日用生活品,需要选取质地、色泽俱佳的上等锡,精工细作。由于锡雕制作工艺复杂,专业技术要求高,一件作品的制作周期往往长达个把月,制作一件精品从设计到成型,要花费半年甚至更多的时间。从涉足仿古锡罐开始,戴文君就查阅了大量的茶文化资料,无论是雕刻的图案还是文字,都尽量契合茶道文化。如今,他制作的锡罐几乎全部销往日本,因为每一个锡罐都是纯手工打造,雕刻的图案也是独一无二,因此售价不菲,市场前景十分可观。除了锡罐,戴文君还尝试在礼器、饮具、文具、化妆盒、纪念章、浮雕摆件、花瓶、储藏用品等锡器上雕刻图案,如花鸟鱼虫、诗词歌赋、龙凤走兽、传说故事等等。戴文君说,如今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可以把手中的刻刀传下去,让喜爱雕刻的年轻人都来传承这门技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