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刻刀、一片树叶,边刻边吹,还不时对着阳光构思、校正,埋头1个多小时后,3位医护人员身穿防护服对着党徽宣誓的画面,便呈现在一片手掌大小的法桐叶上。叶脉之间,医护人员的眼神、紧握拳头的肌肉,甚至口罩的挂带均清晰可见,栩栩如生的抗疫形象瞬间给人以力量。3月18日上午,天空湛蓝,春日暖阳照进邹城市石墙镇大石一村的一座二层小楼里,民间艺人孔庆泗正在窗后专心伏案,创作一套抗击疫情主题的树叶画。“我觉着艺术的一大功能,就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能给人以前行的力量。”孔庆泗说,他从3月初开始发挥自身特长,创作抗疫主题的树叶画,现已创作10幅,“每次雕刻的时候,就好像我也在抗疫一线。”作为邹城市上九山刻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坚硬的石头到纤薄的叶片,孔庆泗的创新、挑战诠释了一种刚柔之道。●从石上刻字到叶上刻画今年48岁的孔庆泗和石刻结缘已经有30多个年头了。14岁上初中时,同学们之间习惯用小刀在橡皮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或者一个简单的图案,来做自己专属的记号。干什么事一向专注、认真的孔庆泗做的记号既精细又好看,很受同学们羡慕。在大家的鼓励下,他开始学着村里的石匠,尝试在石头上刻字。21岁时,他考上了邹城职业中专,学校后边有一座常青山,他一放学就去山上找好看的石头,抱回家里刻字。虽然没有拜师学艺,但孔庆泗对石刻非常感兴趣,也善于钻研。平常出去时,十分注意景区等场所的石刻作品。他曾多次爬泰山、峄山等景点,对石头上刻字的笔画粗细、深浅、走向、轻重等倍加上心。回来后,就凭着记忆自己雕刻。“小时候,村里的石匠为农户盖房子时,经常在大门门边的石头上雕刻上寓意吉祥的文字或图案,那是一种谋生的手艺。现在农户盖房子时的手工石刻已被更精致的瓷砖代替。而现在,我把石刻当做一种文化、一种艺术来对待。”孔庆泗说。年到年,孔庆泗曾在家乡的上九山风景区工作,采用山上的石头为游客雕刻文创产品。每到深秋,各种树上的叶子成片地落下。“随便捡起一片,它都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丽。”孔庆泗说。他一手拿着刻刀,一手捡起一片树叶,很快就灵光一现:树叶是一种容易勾起人们回忆的事物,又有着自然轮回、落叶归根的特殊意义,如果能在叶片上刻出树叶画,岂不妙哉?“从坚如磐石到薄如蝉翼,虽然下刀的力度、幅度不同,但是其中的构思、规律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平心静气、专心致志。”创作树叶画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这一刚一柔之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叶片上刻出硬币大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6765.html